GBED07

位於高雄岡山的「匠愛家園」,由來自香港的孔漢釗牧師和師母郭敏琪創辦,為社會邊緣人打造一個家。來此的人們,當看到沒有血緣關係的家人之間,竟能互相照顧、彼此相愛,便看見耶穌的愛了。(攝影/記者林子騫)

為什麼一位香港人,會在台灣創立專為弱勢族群打造的「匠愛家園」?直話直說的孔漢釗牧師坦言,從領受呼召到打造家園,一切都是「意外」,自己並不是特別有愛心的人,但當天父先藉著異夢和奇事,用愛充滿他,使他願意順服;而捨己越多,看到別人的改變更多時,激勵他繼續向前直跑…

原本「窮怕了」 異夢讓他起來尋求神

孔漢釗牧師生長於貧窮環境,母親早年逃難到香港,抱著襁褓中的姊姊,卻在火車站等不到丈夫,因丈夫已意外死亡。孔漢釗18歲時,將他視為親兒子的姨媽過世,加上自己剛好失戀,渴望尋找「真愛」和「情感的意義」的他,在打工處的同事邀約之下,到教會認識了耶穌,並跟著短宣隊第一次來台灣。

「當時純粹想離開失戀的傷心地,出外走走。」孔漢釗回憶,來台灣後每天上午晨更,接著服事弱勢對象,例如為他們洗澡,晚上則到夜市幫忙義賣。7天6夜的短宣結束後,他坐在回程飛機上,於3萬英呎高空,不知為何淚流不止,後來才了解那是聖靈充滿

當下他思考,自己在台灣和香港的兩種生活都很真實,帶出的價值和影響力卻截然不同。因此他繼續維持香港、台灣兩邊跑的生活,逢年過節多到台灣服事。「我因為家裡太窮了,當年很怕『沒錢』,所以也沒想過要全職服事。」但24歲他做了一個異夢,神在夢中問了他兩個問題:1.人游泳要怎樣才游得快? 2.人如何才會真正滿足?

孔漢釗不會游泳,便說不知道。神告訴他答案:1.當你發現後面有鯊魚追你,就會游得快 2.人不是為「金錢」而造的,所以金錢永遠滿足不了你

「神賜異夢給人,最寶貴的不是夢的內容,而是『你願意起來行動』!」孔漢釗牧師認為,人的行動不是因為「看到」,而是「尋找」。他進一步解釋,聖經中大多異象都不是清楚的,但人們會因此「起來尋找」;聖經上寫的是「尋找,就必尋見」,而非「看到,就得到」。

孔漢釗牧師敞開地分享心路歷程。(攝影/記者林子騫)

皮包莫名生出鈔票 用愛取代仇恨

很快地在24歲這年,孔漢釗隨當時還是女友的師母郭敏琪來台灣,展開全職事奉的生涯。不過因服務機構支付的零用錢有限,平日夫妻倆需打工維持生計,孔漢釗幫人搬家、妻子郭敏琪則在餐廳外場服務。

孔漢釗當時待的機構,主要在照顧社會邊緣弱勢族群。他坦言,在組織中難免發生不如意,在那裡他發現自己因長久積累的不滿,心中憤恨難平時,渴望回到起初的愛心,所以到教會將皮包裡僅剩的300元拿出來奉獻,同時禱告:「主啊,這是我僅有的300元,求你把我的恨拿走,讓我的心能單純為服事你。」

隔天一覺醒來,雖然心中對弟兄的恨仍存在,但皮包內竟莫名其妙出現500元,他問了妻子和身邊同工,都沒人表示放錢進去;一個星期後,皮包內又出現來路不明的1000元,由於尚未弄清楚錢的來源,孔漢釗不敢使用,便先存起來。

類似的事一再發生,當這些錢累積到2萬元,孔漢釗跪下向神悔改、感謝,他發現原來「恨」不是放下,而是天父用「愛」取代了恨,金錢只是個媒介。「當你知道神是愛你和供應你的,你一切的需要都會被滿足,就沒什麼好怕的了。」因此孔漢釗不再看重「恨」,而把重點放在「神的愛」。

詩篇 13:3「耶和華我的神啊,求你看顧我,應允我,使我眼目光明,免得我沉睡至死」孔漢釗牧師比喻,當手機螢幕一片黑,不代表裡面沒東西,打開光就能看見;走在黑暗的教室裡,會撞到桌椅是因為「燈還沒打開」,神對我們的計畫也是如此,求神使我們的眼目光明。

開放家庭共同生活的源起

服事最初,孔漢釗抱持單純助人的心,探訪關懷社會邊緣者,例如吸毒、精神障礙者…等。直到某天在社區遇到一位老婦人,讓他從「一杯水」的事奉,轉為「開運河」的事工

這位老婦人告訴孔漢釗,有精神狀況的兒子已50多歲,自己年邁且丈夫過世,希望兒子能與孔漢釗夫婦同住,未來彼此照應。從此,孔漢釗的家越住越多人,也曾遭鄰居排斥。他回憶:「最初要開放生活空間,內心不可能沒有掙扎;但服事的過程,就是要一再挑戰『你願不願意放下』。當你犧牲多一點,就能看到別人多改變一點。

多年前曾有一位勞工局轉介的個案,此人經「就業媒合」前後20多個工作都失敗。孔漢釗到他家訪視,看到地上放滿酒瓶,才發現此人沒工作,不是因為無第二專長,而是酗酒所致。因此孔漢釗邀請他一起生活,24小時帶在身邊,自然無法再喝酒,雙方也培養出了革命情感。

匠愛家園的空間,左上到右下:家園位於知名景點「岡山之眼」附近,環境清幽。園內有一間教會,有些附近居民也會來此聚會,另一間教會位於鳳山。家人住宿區。咖啡館最初由2014 WCE世界盃咖啡烘焙大賽冠軍賴昱權老師親自指導;牆上的木棧板,是來自香港的青年們做的。(攝影/記者林子騫)

與其被照顧,不如給他們一個家

孔漢釗牧師解釋,弱勢族群有非常多種類,例如:身心障礙、單親、失親家庭、失親老人、更生人、戒毒者…等,與其讓他們「被專業人士輔導、照顧」,不如讓他們加入生活,給他們一個「家」和「工作」,提升自我價值感

孔漢釗牧師說,百分之八十的弱勢族群,源於「家庭失去功能」,當他們遇到挫折,沒有人能支持他們,所以最好的方法是讓他們有「家」

「在台灣,要安置收容、養活一個人並不難,但往往『有了收容就沒了笑容』,真正難的是『彼此相愛』!」令孔漢釗牧師欣慰的是,這群家人之間,能慢慢學習彼此照顧、彼此相愛。「我做這些不是因為我多有愛心,而是他們有回饋;我一個人能照顧多少人?但看到他們彼此關愛,激勵我能繼續做下去。」

成立「匠愛家園 獲冰棒工廠的奇蹟

2011年孔漢釗牧師與師母,租下岡山一座廢棄國小,改造為「匠愛家園」,並在園區內成立教會,目前包含同工已有90人在此居住,且有冰棒、蛋捲工廠、窯烤區、中型魚菜共生系統…等,也可接待團體於此舉辦營會。

孔漢釗牧師依稀記得,匠愛家園最艱困的時期,他帶著三十多位「家人」卻沒資金可用,但當時沒有台灣身分證,不能與銀行往來,擁有的「只剩一條命」。與他一起打拼的傳道人,願以自己名義,向銀行借了實領37萬多元,供匠愛家園應急度日。

大家思索著如何開源,便決定先出售這間原本是廢棄國小的椅子。有一位老闆聞訊,開著運冰棒的貨車來買椅子,並持續保持聯繫。兩個星期後,這位老闆竟告知,因個人因素須結束事業,所以要把自己的冰棒工廠,無償奉獻給匠愛家園

「我當時第一個反應,懷疑該不會是詐騙?但反正自己也沒什麼可以輸的,就跟他去了冰棒工廠。」最後匠愛家園順利接收冰棒工廠的生產器具、技術和客戶,只花了10萬元遷廠費和15萬元買二手貨車。一年後,匠愛家園的冰棒工廠營業額,比原本這位老闆經營時還高;他們還清了債務,大家也不必再吃學校營養午餐的剩菜剩飯,開始能到菜市場買新鮮食材做飯了。

匠愛家園的空間,左上到右下:窯烤區,歡迎團體預約前來手作體驗。魚菜共生區,由家人們一起挖掘打造。孔媽媽蛋捲工廠,隔壁是冰棒工廠。寒暑假常有營隊前來住宿、辦活動。(照片來源/匠愛家園臉書粉絲團;攝影/記者林子騫)

付上代價 為建立家人的自信

匠愛家園以「共源、共生、共榮」為信念,培訓這裡的家人們「創造價值」是一大重點。「你常會聽到老人家說『老了就沒用了』,是因為他們認為自己不是持份者,已經多餘了。」孔漢釗牧師回憶,大約5年前一位中風老長輩,因女兒無法照顧而送來此生活。她總是自卑地躲在角落,沒有笑容也很少說話,但會嫌棄別人,眾人思索著如何讓她開心起來。

正好有民眾送來一個閒置燒柴爐,大家便決定安排這位長輩「燒柴火」的簡單工作。由於木柴取得不易,便想到以「木棧板」取代;為了收購木棧板,又買了一台二手貨車載運。接著再次發現問題:木棧板上的釘子牢固,難以拔除!只好安排人力,用鋸台將釘子那段切掉,並把木材鋸成合適的長度;最後一步「將木材放入爐火」的手續才交給這位老長輩。

老長輩在工作中,逐漸感受到自己的價值;雖嘴上仍會數落人,但是多了感恩。有一回園內剛出生一位嬰兒,老長輩前往燒柴時,一路不斷罵著擋到她路的人,說:「如果害我不能按時燒柴,讓嬰兒沒有熱水洗澡,冷著了怎麼辦!」令人哭笑不得。孔漢釗牧師認為,人能有這種「積極面對生活」的狀態,總比陰鬱好!犯錯沒有關係,正是因為「開始做」了才會犯錯;若永遠不犯錯才該擔心,代表他們什麼事都沒做!

不只當「慈善家」,更要當「宣教士」!

走在政府體制外的匠愛家園,住著擁有各種背景、曾被社會貼標籤的弱勢族群;在家園中,幫助他們學習彼此相愛、認識神和找回人生價值。如今機構已頗具規模和知名度,孔漢釗牧師分享,他時常自省「如何抵擋誘惑」,最後得出:「不要只當『慈善家』,更要成為『宣教士』!前者走到哪裡,都會有人為你拍手,後者則將呼召傳遞出去,栽培更多人成為國度工人。」

因此2017年於鳳山成立「復興教會」,與香港母會連結、栽培門徒,也已帶隊出國短宣,結出下一代門徒的果子。另外,他計畫未來在匠愛家園,要營造更多友善大自然的文化,例如以再生材料打造「教會生活圈」。

孔漢釗牧師最後以自身經歷勉勵:「困難,會練淨一個人的品格。人生的道路是神走一步,你走一步、你走一步,神再走一步;就像車子的雨刷,左側是你,右側是上帝的旨意,雨刷不斷在兩邊來回刷著,就能讓我們在大雨中,慢慢看清楚前方的道路。」

孔漢釗牧師以一段發人深省的小故事勉勵。(攝影、剪輯/記者林子騫)

本圖/文由「基督教今日報」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出處:來自香港貧窮單親家庭 循異夢跟隨神,在台建立近百位弱勢者的「匠愛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