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農地種工廠」是台灣的歷史共業,也是台灣人見怪不怪的現象,但你知道這也是造成「食安問題」的來源嗎?而且當工廠老闆開心數鈔票的同時,農民卻因為受汙染而面臨生存危機。

對此,身為樹黨發起人之一的潘翰聲除了與環團一同積極推動修法外,更希望透過此篇文章來告訴讀者,若不把「農地種工廠」當回事且放任政府鬆綁法令,除了對農民不平等外,還將對你我造成嚴重傷害。(責任編輯:徐子捷)

圖片來源:中央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別於歐美有機農業的困境,台灣農業正面臨什麼樣的問題?

立法院在這 3 個月的會期必須將「工廠管理輔導辦法」完成修法,以免臨時登記工廠大限到期的選票風暴,各環保團體齊聚行政院要求落實即報即拆和優先處理中高污染工廠的政策宣示,「全國臨登工廠聯盟」則拜會立法院國民黨團。這表面看似環保與經濟的衝突,其實歷史共業的冰山底下,藏著食品安全的環境正義課題。

《BO》編按:《工廠管理輔導法》修法草案,在 5 月 6 日首次送入經濟委員會逐條審查,除了確定「特定工廠登記證」不設落日條款,亦即只要有臨時登記證就可持續營運,更放寬工廠申請限制,草案內容另包含《工輔法》不受區域計畫法、國土計畫法、都市計畫法、建築法、農業發展條例等規範。

台灣有別於歐美的有機農業困境,不只是大農小農的規模和技術差距,最特別的是農地容易遭受工廠和假農舍的污染。從農委會 2018 年公布的圖資數據,和環境資訊協會以稅籍資料推估的數字差不多,全台灣有 14 萬家工廠(含倉庫)和農田交錯並存,污水就是排放到農田的灌溉渠道,重金屬污染物在土壤不斷累積。

一旦達到《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的標準,就列為污染控制場址,必須先完成整治才能開發作其他用途,當然要休耕不能再種農作物,不然一粒米可能對照化學周期表上各種元素應有盡有,變成超級傷身的大補帖。

將環保署依《土污法》監控的場址和農委會調查農地工廠位置,兩者一疊圖就會發現,許多遭受污染的農地,幾乎旁邊就是違章工廠。環保團體都能輕易發現這樣的相關性,經濟部、環保署、農委會、內政部等相關部會之間,卻缺乏橫向的共同處理機制,而讓天生為企業講話的經濟部大聲主導。

早年客廳即工廠的經濟奇蹟,帶來台灣錢淹腳目,也讓地下經濟與污染風險,浸泡整個社會的生產網絡和生活環境深根難除。污染的老闆拿走了利潤,有錢有能力購買嚴選乾淨水土生產的有機食材,照顧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但領薪水的勞工和社區民眾面對較可負擔的受污染農產品,並沒有太多選擇。更無辜的是想要種作的農民,他最重要的生產工具被毀壞後,土壤污染要找到直接確切的加害者,卻沒那麼容易。

農地工廠的難題是歷史共業,但加害者的造業(成因),卻由受害者來承擔苦果,利益和損害的不合理分配,就是食安的環境不正義。

政府不公開違章工廠資訊,難道是要人民在「立刻餓死」和「逐漸毒死」間做選擇嗎?

台灣農村陣線統計,重災區前兩名的彰化和桃園,合計佔全國污染件數和面積都是 83%,且有 3 到 4 成受污染農地依然受管制,佔全國污染控制場址面積的 97%。這兩個縣市分別由國、民兩黨輪流執政,理當促成地方政府之間正向的治理競爭,而不是互相比爛或被違章工廠的選票綁架。

農委會既然查出哪些農地種了工廠,經濟部就應該將手上資訊彙整公開,究竟哪些是願意納管的臨時登記工廠,誰是逃避管制的僥倖者,甚至還在投機搶建,而不是說有些是倉庫不算工廠,繼續打迷糊仗。

農地工廠有上市櫃公司,有揚名國際的製造業隱形冠軍,也提供許多就業機會,不想因為政府混了幾十年突然執法就立刻關門,但一般人民也不願意在立刻餓死和逐漸毒死之間做選擇。 要修法讓違章工廠喘口氣,那就將資料徹底公開出來,有一天消費者可以從貨架上產銷履歷查到產地,就能知道旁邊有沒有違章工廠,讓大家看清楚,是誰有心痛改前非,誰又在縱容違法。

本圖/文由「BuzzOrange 報橘」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出處:【潘翰聲專欄】霸佔台灣農地的違章工廠老闆一手開心數鈔票,一手把農夫推入生存地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