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鲁力立

2011年,在第48屆金馬獎頒獎禮的角落,有一個略顯稚嫩的團隊和一部略顯青澀的電影:它獲得了最佳新導演、最佳女主角、最佳新演員以及最佳原創電影音樂4項提名,最終由其“90後”的男一號摘得第48屆金馬獎最佳新演員的桂冠。它沒有大場景,沒有名演員,卻憑藉真實而清新的青春氣息獲此殊榮,上映一周票房就突破1億新臺幣。它,就是《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

細節真純風格清新
這是一個俗套的青春故事,但俗套得令人動容:它用真實的故事、細膩的情感、清新的風格勾起了每個人青春的回憶。 它是所有青春的寫照:男生們都在年輕時同時癡迷漂亮女生,女孩們也都幻想校園中最帥的白馬王子。晚熟的男生在性與惡作劇中釋放躁動的能量。無厘頭的幼稚卻正是成長的必經之路,而只有臉紅心跳的校園感情才獨屬年輕。這種感覺依賴於影片的細節設置。譬如男生收集限量籃球卡的認真,避免身體接觸女生用筆戳男生的嗔羞,以及大學男生對性和暴力的渴望,無一不喚起每一位觀眾歲月輕狂的回憶。

10年前,社會尚未如此發達,小縣城更充滿了資訊時代未臨的淳樸氣息,愛情也更顯單純和含蓄。而這正輔助編劇與導演九把刀塑造影片的風格:清新、自然、淳樸。如今的愛情夾雜金錢和性欲,顯得過於功利和赤裸。《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正與此形成強烈對比,在帶領我們尋找青蔥記憶時,更希望喚起迷失在現代都市中,已長大成人的我們尋回失去的真愛與心靈淨土。

別樣生活同樣青春
臺灣電影一直不追求大場面和技術流,更講求真情實感的人性刻畫。比如楊德昌的經典作品《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一一》等。在《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中可看到臺灣校園生活的別樣之處,但更多的是同樣的青春故事。畢竟大陸與臺灣同根同源同屬炎黃子孫,對生命以及情感的判定趨向一致。這更說明,體現普適人性的作品可以逾越所有鴻溝。這正是這部沒有名演員沒有大場面的小成本電影在今年元旦進軍大陸院線之前就已經被網路瘋傳,並受到大陸觀眾的熱捧的原因。當然,這一現象更從側面反映出大陸觀眾對具有真情實感的優秀作品的渴求。

相比之下,近年來國產片應當有所反思。以大成本、大場面、大陣容一味翻拍歷史故事、神話傳奇,在宣傳炒作明星噱頭的背後,倘若沒有動人心弦的故事情節、細緻入微的人性刻畫,又怎能引起觀眾的共鳴? 萬幸,2014年一部《匆匆那年》算是振興了大陸青春電影。單純的感情和清新的畫面讓我們似乎也重溫到《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的味道。而對比之前幾部青春電影,《致青春》或者《小時代》系列,《匆匆那年》顯然更加純粹,簡單,接地氣。
感謝《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讓我們與這些男孩女孩在嬉鬧胡混中重度青春,尋找到了丟失多年的“幼稚”之心。這股來自臺灣的清新之風慢慢吹散大陸青春電影的瘴糜之氣,給與了《匆匆那年》這樣電影養分和靈感。更重要的是,它緊密了臺灣與大陸觀眾之間的心。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延伸閱讀:

全民瘋路跑 2013燒到2015

史上最富有的漫畫藝術家 Snoopy的作者

再談大陸高教的教學問題

練習準時下班 讓關係更融洽

演唱會的行銷學 步步為營為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