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傳媒 責任編輯/潘渝霈

NMM37

孩子要打無數通的電話,才換得到父母一次的關心。(示意圖/pixabay)

「不要一直打來鬧我……。」一句不耐煩的話將阿文的心打碎了,阿文原來還期盼媽媽下周能來教養院,看他準備好久的打鼓表演,如今這個心願只能放到下次了。阿文口齒不清地唸唸有詞:「沒關係,那……那個,那個6月、7月、8月都還有,沒關係下次還有機會,對,還有機會。」儘管嘴巴說著沒關係,但難過的表情怎樣都還是藏不住。

位在台南歸仁區的五甲教養院,住著一群身心障礙者,他們被這個世界遺棄在這裡,就連家人都不太常關心他們,時常打了數十通電話,才換來短暫的相聚。雖然他們在身心、智能上不像一般人,能自由流暢地說出想說的話、表達自己的感情。但他們渴望家人的照顧與關懷,決不會比一般人少……

比起物資援助,他們更需要關愛

被送回來教養院後的阿文,為了讓媽媽能再來看他,他努力學習打鼓,希望能邀請媽媽來。智能的缺陷,使阿文得比常人付出更多的努力,但他還是咬緊牙關撐著,甚至還與其他教養院的學生組成「五甲UP大樂團」。終於再過幾天就要表演了,他在表演前幾個禮拜就一直拜託社工幫忙打電話回去,可是每每都打不通。這時的他其實心裡有數了,但還是不放棄,終於在表演前幾天,電話打通了。阿文小心翼翼地拜託媽媽,但媽媽因為要工作,所以沒時間去,最後還留了一句話給阿文,「不要一直打來鬧我……。」聽到這句話的阿文傻住了,只能口中念念有詞,反覆找理由來安慰自己。

 另一位年紀比阿文小的小明(化名),與爸爸坐在教養院旁的花園享受難得的天倫之樂。這天是小明的生日,所以小明的爸爸特地帶了生日禮物 – 「壽桃」,還有他愛喝的飲料來看他。爸爸一邊哄小明,一邊把頭貼在小明的頭上,抱著他說著:「我最擔心的就是你了。」吃完了生日禮物,小明要求爸爸下次來的時候,能帶他去爬山,爸爸說:「好。」離別時,小明一邊高興地喊著:「爸爸再見,爸爸再見!」一邊不忘提醒爸爸爬山的事。爸爸一樣說:「好。」可惜幾個月過去了,小明的爸爸終究沒有實現諾言。他們時常哀求、大哭,就為了希望能跟家人見一面,但聲聲呼喚,換來得卻是一次次的失落。也許家人不是真的不想來看他們,而是為了討生活而打拼,身不由己……

偶爾捐個錢、來搵豆油一下,就叫做慈善嗎?

除了家人的陪伴,這些教養院的身心障礙者們也非常需要社會上的幫助,但對他們來說,什麼才是真正的需求呢?也許有人覺得偶爾捐捐錢,或是配合公益活動「搵豆油(台語)」一下,在機構陪伴他們一個下午做做團康,就算是行善了,但對這些身心障礙者來說,可能不是真正的幫助。

像是五甲教養院淹水情況嚴重,每逢颱風就必淹。怎麼不換個地方?他們其實也很想,但就是有困難。教養院旁有一棟僅由幾根鐵柱搭建而成,勉強看起來像是房子造型的建築物。院長說:「這是我們之後要蓋的新房子。」但因為經費不足,所以停停蓋蓋,有錢就蓋,沒錢就停,他相信總有一天會蓋成的。為了建立新的棲身之所,「籌錢」成為了他們的當務之急,但吃飯要錢、照顧病患要錢,想建新房子更要錢。這些錢要從哪來?只好「歡迎大家來我家」了。

 五甲教養院的師生們為了歡迎慈善團體前來,往往都會認真準備一些「才藝」。也許他們的表演不像真正專業的舞團或是樂隊,精湛到讓人拍手叫好,但這些表演都是他們一點一滴努力克服障礙才達到的水準。

但在紀錄片中,卻看到許多來「做公益」人面無表情地坐在台下,或是連表演都不想看,才剛來幾分鐘就草草走人了。「今天來的好快就走了喔。」教養院的孩子們邊收拾「慈善家們」還沒坐熱的椅子,邊失落地討論著,這些「大善人們」不耐煩的態度、冷漠的眼神,這些孩子都看在眼裡。當褪去「慈善行為」的美麗外衣後,「施予」與「被施予」成為了一個值得思考的關係,當你把錢捐給需要幫助的人時,究竟是真心想幫助他們,還是只想滿足自己的虛榮心而以呢?

本圖/文由「風傳媒」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出處:偶爾捐點錢、到慈善機構串門子,就叫做公益嗎?導演拍下教養院憨兒最無助的邊緣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