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圖來源:Greenpeace 綠色和平 (台灣網站) 影片截圖

當魚兒不在海中悠游的時候,當海洋只有塑膠垃圾的時候,這是我們想要的海洋嗎?一個月前,Greenpeace 綠色和平組織 台灣網站響應世界海洋日,在臉書上公布一段名為【世界海洋日—明日之洋】的影片,邀請數名孩子參觀一座「只有垃圾」的海洋,試圖引起人們對於海廢問題的重視。

影片中孩子傻眼:說好的魚呢?

「There is n0 fish」這裡沒有魚,只有數不清的塑膠垃圾,孩子的驚愕質問是影片中僅有兩句的台詞之一;影片截至今日(7/18)已有超過 26 萬次的觀看人數,而關於汙染的討論重點自然而然的聚焦於塑膠垃圾對於海洋的汙染。

針對影片內容,有網友在下方留言「消極的減少塑膠袋 還不如想想如何有效提升回收占比」;更諷刺說「用荷葉包魚肉,帶鐵製便當盒去買飯,一切回到農業社會」,然而也有網友對影片表示贊同「好好的愛護地球!!海洋遠離垃圾污染」,更有人在留言下方向其他網友請益「請問各位像去市場買魚肉菜時,會如何不使用到塑膠袋呢?」。

海洋塑膠垃圾是對下一代的殘忍

塑膠袋、吸管、咖啡杯蓋都是常見海洋汙染;根據資源回收業者表示許多塑膠製品因為清理不易、回收成本過高,導致回收業者也將之視為「垃圾」,塑膠們從此搭上送往直達汙染海洋的特快車。

環境資訊中心在今年三月公布的驚人數據更顯示,人類自 1950 年代開始廣泛使用塑膠及塑膠製品之後,只有極少數的份量被消除,根據 2017 聯合國每年製造的 90 億噸塑膠垃圾,只有 9%被處理,其餘的不是被掩埋,不然就是丟到海中「眼不見為淨」

但這些人造的塑膠垃圾,大部分都沒有被分解,而是以另一種形式存在(通常就是海洋中或是陸地上的垃圾);且每年至少都有 800 萬公噸塑膠垃圾流入海洋中;換句話說就是每分鐘就有一卡車的塑膠垃圾被送往海洋,如果我們再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等到我們的孩子長大後,海洋中出現的魚都有可能被他們視為是「長的像魚的塑膠垃圾」。

無塑生活:千禧世代的環境新運動

影片末為觀看者指出了可以努力的方向,近年來的「無塑生活」大行其道,越來越多人加入減塑、無塑的生活模式中,並利用社群媒體和眾人分享,這種由下而上的自發性活動是一種非偶發,並從個人自身生活圈擴散的感染性行為模式,或許可以說這是屬於千禧世代對於環境問題的新回應。所以台灣人,為了下一代,先不要再抱怨不能用吸管喝珍奶了吧。

Greenpeace 綠色和平 (台灣網站) 臉書
The New Lens 關鍵評論網 〈 聯合國報告指出僅 9%的塑膠垃圾被回收:無法再利用就拒用 〉
The New Lens 關鍵評論網
〈 業者、地方環保局爆回收做白工,為什麼那些垃圾回收後還是進了焚化爐?
環境資訊中心 〈 正視海廢問題 世界地球日發布「塑膠污染十大真相」〉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首圖來源:Greenpeace 綠色和平 台灣網站。圖片來源 Greenpeace 綠色和平 (台灣網站)  臉書 影片)

本圖/文由「BuzzOrange 報橘」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出處:那裡有長得像魚的塑膠垃圾——邀請你參觀這座只有垃圾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