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杰夫

中國的山城重慶渝中半島又兩條步行街,一條為享譽中華的西部第一步行街“解放碑”,另一條是解放碑旁邊的“十八梯”。解放碑領略的是現在都市的繁華;十八梯領略的是真山城、老重慶。

十八梯的來曆,大概是在明朝的時候,這裏本來有口水井,附近的居民都吃這口井裏的水,這口水井距離居民的住處正好十八步石梯,因此人們把這裏稱作“十八梯”。

十八梯是一條老街道,由石階鋪成,陡峭彎曲,把山頂繁華的商業區和山下江邊的老城連起來。老街道周圍居住著大量普通老百姓,街上散發著濃濃的市井氣息。掏耳朵的、修腳的、做木工的、做裁縫的、賣豆花飯的、賣針線、打麻將的,還有山城絕對少不了的棒棒軍,散布在各處,更有狗啊貓啊,隨意趴在地上打著盹。十八梯是老重慶市民生活的真實寫照。

賣豆花飯得老闆笑容可掬,豆花飯可以配紅辣椒和青辣椒,青的更辣,適合重慶人口味。一碗豆花下去,老主顧還會來一份“燒白”(梅菜扣肉),那才叫大滿足。

進入秋冬,人們灌起了臘腸,等著新年的到來。自己做的臘腸肥瘦搭配合適,新鮮健康,在陽光下特別誘人,也迎合了廣東一句俗語:“秋風起,吃臘味”。

由於重慶幾乎沒有平地,整個城市都在上山下山中,盡是樓梯和陡坡,街道也特別小和窄,別說汽車,連拖車也不好用,於是衍生了重慶特有的職業——棒棒。上圖就是棒棒,他們一根木棒在肩上,能挑善提,穿梭在各種斜坡和樓梯之間。

如今的十八梯或許在外人眼中的重慶“貧民窟”,即使離解放碑商業區僅一街之隔。這裡從重慶“母城”到城市“毒瘤”,十八梯被重慶發展的速度遠遠抛在後面。在外人眼中的十八梯,被習慣性理解爲城中村,城是高樓林立的中央商務區解放碑,村是吊腳叢生、戶不蔽雨的十八梯棚戶區,其實不然,先有十八梯後有解放碑,先有村後有城,先有窮後有富,城市發展因江而生,倚山而上,如大樹參天,縱然樹冠枝繁葉茂,遮天蔽日也是因爲堅實的軀幹和發達的根系。2010年十八梯已經開始了逐步改造,到處都寫滿了“拆”字。但重慶文化的發源地就這麼推倒重建一個新的現代化社區真的好嗎?還是把該留下的“老重慶”味道保留下來留給後人一個回憶呢?或許這些在往後的時間裡慢慢找答案吧。

 

延伸閱讀:

走進美麗的女兒國——瀘沽湖

甘南明珠——尕海湖

金山嶺長城

中正航站的空間美學

廣州老街——北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