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張忠本(金融業退休主管)

賴揆最近一再公開表示大陸過去三十年經濟發展是托台商提供資金、技術與人才的協助。這是事實,但只是片面主觀的認知。回想三十年前台灣的政府、企業對陌生的中國會有信心、好感去主動協助大陸發展經濟嗎?李登輝到陳水扁不是厲行『戒急用忍』共12年之久嗎?

若是忽略了兩岸經貿往來互蒙其利的客觀事實,將無法制定正確的兩岸經貿政策。

例如自1993年以來兩岸貿易台灣出超每年都超過台灣整體出超。1993~2016年台灣對大陸貿易出超累計達9799億美元,這是不容忽視的事實;也是台灣外匯存底自900億美元,增至4571億美元的主要動力。

XUR

分析兩岸經貿往來,對台商的利益如下:

一、攻略中國市場:

中國是今天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僅次於美國。又是世界最大貿易國。且目前每年經濟還是呈6% ~7%的成長。中國經濟的崛起確已改變了全球經貿的生態。

中國也是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外資投入最多的地方,投資來源依次是香港、南韓、日本、美國、台灣第五。各國投資的消長與其產品在中國市佔率成正比。

二、維持全球化下的競爭力:

在一個經濟國界已近乎夷平的世界,企業面對的競爭是全球化。如果產業不外移,留在國內是否仍有競爭力?台灣曾經是運動鞋、自行車、電腦顯示器、筆記型電腦、主機板的生產王國,但是目前已是台灣接單,九成以上在海外(主要是中國大陸)生產。

因為台灣的產品九成五以上都是外銷,國際客戶是以全球的角度看生產成本那裡比較經濟。例如美國Walmart、Nike、Dell、HP、IBM向台商下OEM訂單,是以大陸之生產成本計算工繳。廠商若堅持不外移,在台生產之成本是否還具備與同業競爭的生機?企業生產外移有時候不只在追求更多的利潤,而是生死存亡的抉擇。

「台灣接單,大陸製造」已是台灣企業家多年來應變中國崛起與全球化的策略。目前接單中近55%在大陸製造,更甚者如資訊產品中93%在大陸生產。

製造外移大陸,一為「降低生產成本」,二為「進軍中國市場」,並藉此「擴大產業規模」。這些成熟的產品毛利都在個位數,在台灣繼續生產只有賠本關門。轉往大陸生產,既可降低製造成本;又在攻略大陸內銷市場時節省關稅與運輸費用,以維持競爭優勢,擴大產業規模。台灣的這些產品得以繼續保有世界領先的地位。

三、促進台商出口創匯:

「台灣接單,大陸製造」,也增加了台灣零組件,半成品、原材料外銷大陸的機會。在大陸加工製造量愈大,台灣出口大陸也愈多,對大陸貿易順差也持續擴大。

台灣是對中國貿易出超最多的國家, 1993~2016年累計對中國出超9799億美元。台灣對大陸貿易出超所賺來的錢,遠超過對中國之投資流出去的金額。

今天上市櫃公司中近百家公司利潤半數以上來自大陸廠,甚至是大陸廠的盈餘來彌補台灣廠的虧損。

顯然台商投資中國,對台灣經濟及股東權益都是利多於弊。反之如果沒有利用中國的生產資源,台商是否關廠的會更多?台灣的貿易順差,及外匯存底也會完全逆轉。

 

延伸閱讀:

政府知道我們缺什麼嗎?

台商要賴清德不要再說幹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