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圖/文 劉超

  • 撚麻

細心的傈僳婦女們把刮好的麻線紮成小捆再晾曬一次,然後再把它繞成團,將兩根細麻絲撚成一根粗線(俗稱吊線)。每到冬月傈僳族的“出靈節”和臘月、正月舉辦婚禮期間,都需要很多麻布。為此,必須提前織好麻布備用。女人們白天在地裡忙,晚上又挑燈撚麻忙不停。坡上放牲口、趕場、走親戚,兩手幾乎都不停歇,直到10月間才基本忙完。

THS

  • 紡麻

在不停的回線、挽扣中,傈僳婦女右手搖紡車左手牽線,紡出了一團團細勻合適的線碇。再將麻線用回線耙繞上,挽成扣準備入鍋。

THS2

  • 煮麻

煮麻線特別講究。首先往大鍋內摻入清亮的山泉水,再放入麻線微火慢慢煮。再篩一些灶灰按比例適時選三次放入鍋內與麻線混煮,一天之內用鍋鏟翻動攪拌10來次。微火煮上一天一夜後,取出煮軟的麻線背到河溝裡,用勁搓揉、用山泉水漂洗,背回之後,再一次將麻線放入鍋裡煮,這次要用羊油煮米漿染。根據麻線多少,適當將一些羊油放入鍋裡細細浸在麻線上,再細磨些米漿一面面慢慢染在麻線上,又白又軟的麻線便可以曬乾後做紡線了。

THS3

  • 刮火草

傈鄉的坡上溝邊都長有野生火草。每年6月份左右,樹林中火草蟬兒叫歡了,在雨水的潤澤下火草長得茂盛極了,逗得傈僳族女人們結伴嬉鬧地上山扯火草。最好的火草多生長在岩坎或溝邊。採摘很艱難也費時間,甚至有摔下懸崖的危險,可靈巧的傈僳族女人們為了扯到中意的火草,冒最大的危險費最多的時間,想方設法把想要的火草扯到手。“爬岩坎坎,鑽密林林。手酸腳又軟,火草葉面綠,葉背白晃晃,六月不扯它,過時無用場……”《扯火草歌》唱出了傈僳族女人們扯好火草的心聲。

THS4

扯回的火草要儘快洗淨、焐濕。如果葉子放幹了,背面要用的白纖維就不容易刮下。刮時將火草放在右腿上,顛來倒去地刮,邊刮邊均勻搓揉,最後搓出一團團火草線。再用火草線架一邊接節節火草,一邊輕搖線架牽繞出長長的火草線。

牢實耐磨、冬暖夏涼的火草衣裙,陪伴著一代代傈僳人走到今天,確實不容易,最苦最累的就要數傈家女兒了。古老的火草布技藝,看似簡單做起來難,每次坐在織架上都是一次新的考驗。選擇晴天織布,織布前先算好要織出的布有多長,再在土壩上打樁,一頭五樁分線頭,另一頭也五樁分線頭,把線又一次理順理直。然後把火草線梭、麻線梭細心牽線掛線在織架上,混合使用。為了保暖效果,也可以少量撚些純白綿羊線加入火草布中。

THS5

織者坐在織布架上,用腳踩動腳下的圓木條,圓木條會帶動架機一上一下把穿好的線平均地分成整整齊齊的份兒,這時織布者就把火草線或麻線放到中間,然後再踩一下圓木條。在反反復複的“嘎吱、嘎吱”聲中,如白雲般的一匹匹火草布,在傈家女聰慧的巧手中織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