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佳樺

之前在校園時期,有不少研習的經驗,但大多時候,校園的研習只是教師們另一個改作業的時間,而那時筆者因屬於代課性質,所以可以很專心的學習,專家分享研習時光。

那時曾參與一個研習,猶記得當天最大的重點是,幫助學生學會提問,比給答案還要重要。而所有的學習項目都可以運用提問法,數學、社會、國文甚至是美術課程也可以。當時聽完頗為驚豔,終於找到自己心中最理想的教學法。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但是時代與科技的迅速變化,師者傳的道已經不完全適用於現代,甚至許多不適任的老師,並未負起幫助孩子解惑,反而使孩子陷入人生更大的謎團中。

我們常說:給孩子魚吃不如給一根釣竿的道理,但數十年的教改下來,換湯不換藥,傳統老師的教學思維沒有改變下,所有的政策調整只是把學習的複雜度加深,課業成了孩子沉重的負擔,給孩子魚吃不如給一根釣竿,但這時代孩子手中的釣竿已經不只一隻,甚至有許多專業等級釣竿、普通等級、全自動、超高速等,全部扛在孩子的肩頭,但孩子真的學懂這麼多釣竿後,就能成功了嗎?

考試成了測驗釣竿(記憶)練習的準則,誰記得多,誰就能在班上名列前茅,但事實上這時代需要的人才不是記得多的人,那是工業時代才需要重複性專業技術記憶的人,需要的大量記誦能力,而現在GOOGLE已經解決了人腦大量記憶訓練困難的缺陷問題,維基百科甚至已將大千知識都放到網路上面了,這時代反而需要的人才是學會問對問題以及找答案的人。

人生是一連串的對話與提問,但華人世界似乎已經習慣標準答案,舉手提問的人反而成了異類,也因此在同儕壓力下,學會問問題並把自己的需求與困難說出來成了孩子學習要先突破的難關,而這一切不能靠孩子自己去突破,而是校園及老師要先提供一個安全的提問環境,讓勇敢舉手的孩子沒有壓力,而這只是第一步的開始。

老師間接要開始作為示範,一起學習問問題,或許問題很簡單也沒有關係,沒有人是全知全能,但是老師起了頭與示範,孩子就會跟進,例如:美術課,讓孩子去找找問問看顏色怎麼來的,當孩子發現色彩的有趣後,就會另外發現原來創作還有這麼多種素材,不是只有水彩顏料才是美術,一草一木一石都可以成為創作素材,透過不同元素的拼貼就會認識藝術的包羅萬象。而數學課則是帶孩子去找找世界各國的加減法怎麼用以及怎麼來,傳統的計算方式和現代的區別,當孩子參與當中就會發現數學的原理是與生活息息相關,從日期到高度,從重量到體積,而這些都是提問教學法所帶出來的教學效果。

因此提問教學法,沒有一定的標準,而是讓孩子自己問問題找答案,讓孩子真正的發現問題,並從中恢復學習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