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康健雜誌226期

作者/張靜慧

圖片/康健雜誌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團隊近期發表在《刺胳針(Lancet)》的研究發現,以下9項因素可能提高罹患失智的風險:

‧中年聽力喪失

‧未完成中學學業

‧抽菸

‧憂鬱症未及早治療

‧體能活動不足

‧社交孤立

‧高血壓

‧肥胖

‧第2型糖尿病

 

聽力看起來跟腦部並不直接相關,為什麼聽力受損竟會提高失智風險?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耳鼻喉科主任楊宗翰指出,65歲以上長者因聽覺毛細胞老化,細胞易受損、死亡,而毛細胞死亡後無法再生,一旦因外力導致聽力受損,終生都無法恢復。「聽力障礙會使得人際溝通不良,久而久之,難以跟外界接觸、互動,較少接受刺激、動腦思考,可能因此容易產生失智。」建議65歲以上長者每年接受聽力篩檢,必要時在醫師指導下配戴助聽器或人工電子耳。

 

聽力障礙的危險因子包括:經常暴露在噪音環境、耳毒性藥物(如部分抗生素、化療藥物)暴露、耳炎、抽菸、高血壓、免疫疾病等。

2

耳聰目明、與人互動,刺激大腦動起來

 

彰化基督教醫院體系神經醫學部主任王文甫說,此研究指出的9個失智症危險因子是複雜的統計結果,對每個人來說,各風險的權重可能也不同。

 

比如,教育程度低(未完成中學學業)是風險因子之一,但如果一個人學歷不高,畢業後卻持續學習、動腦鑽研某項技術,那麼將來失智的風險,未必比學歷高、但畢業後就渾噩度日的人高。「生病常是因為『先天不足,後天失調』,可能生來帶有某些基因,再跟後天環境、生活習慣交互作用的結果。所謂的罹病率、風險高低,其實因人而異。」

 

他並解釋,失智症中最常見的阿茲海默症,目前病理機轉並不完全清楚,風險因子多是觀察而來,不易有量化數據,因此也很難武斷地說「怎樣就會(或不會)失智」。

 

「不論對失智患者或一般大眾,保持耳聰目明(持續與外界溝通,避免孤立)、吃得下、睡得好、排得順,再加上空氣、陽光(外出活動、與人接觸)、水,對整體健康、對腦部都是有益的。」【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康健》226期,網站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75677

 

延伸閱讀:

7大地雷,害你假失智!

秒懂「健忘與失智」的差別!

Vision2025│熟齡新消費形態,橘世代超乎想像

意想不到!傷害聽力的生活習慣

康健民調/太委屈!生活在台灣常常「無路可走」

詳見《康健雜誌網站》。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