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曉玟

曾颳起民歌黑色旋風的歌手羅大佑,澎湃、激情是其鮮明風格,近年得女,回到台北,用時代感悟、故土歸屬感醞釀出新專輯,曲中熟悉的觀音山、淡水河,讓聽眾重新品味專屬台灣的幸福。

緩緩的淡水輕流,日夜星斗,閃爍基隆河啊

昨天的冷天,陰雨天,轉眼明天艷陽天

古老的艋舺歌謠,穿雲跨橋,環河對唱答

就在妳耳邊妳眼前,妳慈悲的人間

 ——羅大佑 〈致觀音山〉

小時候,住在西門町開封街2段30號的羅大佑,一開窗戶,就能看到靜臥淡水河的觀音山。

「她像是不變的人,陪伴我半世紀。全世界經濟都不好,還是有值得我們珍惜的一些人,一些地方,一些情,」羅大佑這麼說。

睽違華語歌壇13年的音樂教父羅大佑,回家了。

4

定居台北3年後,在5歲女兒、50年老同學、還有陪伴他長大的觀音山身上,63歲的羅大佑找到了他一生追尋的歸屬感,也終於出了新唱片。

此刻,再度傾聽羅大佑,他蒼勁的嗓子不再像咑咑咑的機關槍,而像一波波沁涼的海浪,輕輕包圍燥熱的人心。

「給我個溫暖的,滿懷著溫暖的,不願紛爭的家庭;讓窗外有藍天,綠草也如茵;再來點白雲;給我些溫暖的,體諒而堅強的,彼此保護的心情……」羅大佑唱著。

有人說,羅大佑少了稜角,過氣了,不是當年的黑色旋風羅大佑了。但他自剖,就是要把激情拿掉。

沒有妥協的音樂堅持

曾經,每一個動盪不安的年代,都有羅大佑的歌迴盪在耳際。

即使年過六旬,他唱歌的模樣,好像一肩可以扛起整個世界,熱情火辣猶如命運鬥士,而且是已經付出過代價的那種。他沉鬱低唱時,那些旋律、那些歌詞,一鑽入耳朵就被妥妥貼貼收在心底,總在多年後的某一刻,和淡忘的理想、失去的愛情一起密謀,偷偷爬上心頭。

他28歲時,一頭捲髮,黑衣墨鏡,發行第一張專輯《之乎者也》,一個知識分子對缺乏自由發出抗議,從此改變台灣聆聽流行歌曲的方式。

「這裡沒有不痛不癢的歌,假如不喜歡的話,請回到他們的歌聲中,因為這中間沒有妥協,」唱片文案孤傲宣示。

「他是第一個把搖滾的形式實踐地如此徹底、把歌曲的煽動力展示地如此激切的音樂人,以一人之力,把台灣流行音樂從天真帶向世故,」樂評人馬世芳在《昨日書》中如此評價。

他33歲,單槍匹馬到香港闖天下,「就是想看看一個最資本主義的社會,遇到一個社會主義的祖國會怎麼樣,這是人類歷史沒有過的啊,」羅大佑回憶。總是背負華人集體意識的羅大佑,自述他住在香港,像是個掮客,做著歷史與未來之間的最大一宗買賣。…(完整報導,請見《天下雜誌》第628期)

【延伸閱讀】

台大教授陳嫦芬:學生跟我說,他們沒路可走了

人口直逼高雄 台中哪裡吸引人

沒人做過的研發!MIT電動超跑,馬力大一倍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天下雜誌》網站。

※本文由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