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圖/文:梅香四溢

听,塞外沙漠陣陣的駝鈴聲響徹雲霄,一行人頂著炎炎烈日在沙漠中艱難的前行,那是800年前从中亞撒瑪爾罕舉族東遷的撒拉族先民,在其祖先尕勒莽、阿合莽的帶領下數百族人牽著一匹馱有哈里發手抄本《古蘭經》和故鄉水土的白駱駝及數匹灰色駱駝一路从中亞而來,經天山,入中國,迤邐東行,訖嘉峽關,謁長城之宏偉,纜中原之繁華;復南行至甘嘉灘,更復西行,觀龍門之淵源,凌黃河而北渡,入循化境內。傳說,一天夜裡,狂風大作,天地晦冥,馱著經書的白駱駝不幸走失,族人們沿著奧特波那赫東尋,至唐古提回尋至街子,突然看到白駱駝化為一座石像旁邊涌出一股清泉。撒拉族的先民在東遷之初就有囑:按水土相符之処,乃是命定棲身之地,故而且行且驗,轍无符合。迂回曲折,輾轉數萬里。至街子見駱駝化石臥泉,遂取故土查驗,分毫不差。故撒拉先民感贊真主,掬泉沐浴禮拜,墾田以居,繁衍生息。

SAL

在撒拉族人民的精神世界里,駱駝泉傳說是撒拉族人民“根”的故事,它以口傳心授的方式在撒拉族的族人中世代相傳,充滿了濃郁的民族特色和鄉土氣息。因此駱駝泉是撒拉族之鄉的一処聖蹟,也是國家級4A景區,每年有不少遊客慕名而來,瞻仰這撒拉族人民的聖神之地。

駱駝泉的南面是撒拉族的聖山奧土斯山,站在奧土斯山之上鳥瞰駱駝泉,四合而圍呈方形狀。木質的雕花大門在歲月的侵蝕下已褪去了原來的色彩,斑駁的痕跡恰恰是歷史的寫照。門牌匾上“駱駝泉”三个大字蒼勁有力而又不失溫婉,恰如這個民族的性格堅韌而善良。

SAL2

入園內,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刻有“駱駝泉”字樣的石刻,一彎清泉倒映著周邊綠茵茵的大樹,仿佛清泉本身即為碧綠色一般。駱駝泉為三級複式水流,各行其道,此亦曠古罕見之水脈分流現象,構成了駱駝泉多層落差的天然景觀。石刻的正對面橫臥的就是傳說中化石的白駱駝,其身上所馱即為手抄真跡《古蘭經》。白駱駝的旁側是用駱駝的前半身所鑄的泉口,水流从地下引入源源不斷的通過駱駝狀的泉口涌出,生生不息。

SAL3

SAL4

骆驼泉口的正後方是听铃洞,其上方的六角涼亭古樸典雅与整個駱駝泉的建築風格遙相呼應。涼亭下方的听鈴洞為駱駝泉的第三級,因水位的原因,形成了地下水位的落差,從而發出聲響,宛如銅鈴鳴嚮之聲。細聽之,如東遷先民蹀躞進行於沙漠之中。

SAL5

SAL6

繞過駱駝泉,行至听鈴洞的西北角,一個偌大的唐瓶斜立於鵝卵石鋪砌的地面上,似倒非倒,呈宴請八方來客之姿。唐瓶壺口的水流源源不斷的湧出正如那千年陳釀,香飄四溢。古人云“滴水可石穿”,唐瓶壺口的正下方橢圓形的鵝卵石被常年涓涓的流水冲出一個碩大的石坑,足見其年代之久遠。相傳,唐貞觀元年,唐太宗依據軍師徐茂公的建議,給至聖穆罕默德寫信,要求其派使臣來中國商談有關事宜。穆罕默德派萬斯、嘎斯、萬嘎斯來中國傳播伊斯蘭教。萬斯、嘎斯不幸客死旅途,僅萬嘎斯終抵達長安。唐太宗以上客待之,每与之談經論道,情到至深,太宗大恱,命人為萬嘎斯建清真寺一座,名“唐主寺”即今天的西安清真大寺,又製沐浴器具一件,名“唐瓶”。駱駝泉的唐瓶即仿此而建,以紀念唐太宗与穆斯林教徒萬嘎斯間的深厚情誼。

SAL7

SAL8

種種美景,也僅為駱駝泉的冰山一角,明代的籬笆樓,清代的四合院,風格迥異而又各具特色,真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小小的駱駝泉承載了撒拉族的“根”,也見證了歷史的變遷。

SAL9

SAL10

SAL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