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薪35年沒變,台灣到底怎麼了?根據主計處的資料,105年經常性薪資39238元,扣除物價因素實質經常性薪資是37334元,相較於民國89的37801元,台灣停留在16年前的薪資水準是鐵的事實,當物價逐年上漲但是薪資漲幅感不上物價的上漲民眾的購買力減少了。讓上班族好不鬱卒,前天的台大校園徵才,中天生技集團的董事長爆出起薪35年沒變是國家的危機,言詞聳動變成報紙頭版頭條,他以個人1979年兩萬起薪為例,看到今天的很多新鮮人初入職場都是兩萬多起薪,無限感慨。這麼長久的時間,歷經好幾次的政黨輪替,改朝換代,但是薪資凍漲的情況沒有得到改善,年復一年,有千千萬萬年輕人踏出校門走進社會,如果沒有家中長輩的奧援,大家只能追求小確幸,追求基本的溫飽,要養活自己都很勉強,因為要付學貸、房租、交通、食宿等基本開銷,不敢奢望買房子,更多年輕人晚婚,不敢生小孩。

年輕人在台灣工作看不到未來,只有逐水草而居離鄉背井到國外選擇更好的環境待遇,畢竟能夠自立救濟的年輕人不多,沒有能力出走的就只好忍受低薪、血汗的苦勞環境。這些年台灣的產業結構停滯,很多企業外移讓產業空洞化,加上全球化與自動化時代的來臨,很多工作就這樣消失了,政府的職責是應當投入更多的資源與心力讓產業結構轉型,鼓勵研究創新,逐步帶動增加產業的競爭力以提高薪資。新政府上台多次強調要解決年輕人低薪的困境,但是還沒有看到具體的成效,修改勞基法的一例一休是治標不是治本,出發點是為著增加勞工的加班所得,但是公權力強行介入規範的結果卻是雙輸,勞資雙方都不覺得受惠反而受害,很多企業為了規避上漲幾倍的加班人事成本,於是減少加班精簡人事,改採委外以及聘請部分工時的兼職人員,原本靠加班維持一般薪資的勞工在一例一休之後被強迫減薪了。

trouser-pockets-1439412_960_720zera

過去15年台灣的GDP都有成長,根據統計從2000年到2014年台灣的GDP成長90%,平均年成長4%,但是勞動所得所占比卻是逐年下降,換句話說,這些盈餘利潤的分配都落在資方,以至於勞方的薪資停留在16年前的水準,也是造成貧富差距不斷加劇的重要原因。政府的職責除了要輔導產業轉型創新之外,更應該關切在分配正義的嚴重問題,畢竟這有關老百姓的基本生活需求,相較於政府要力推的轉型正義,分配正義更形重要,因為更有利於國計民生,讓資方累積更多財富不是儲蓄就是投資,但是勞方的薪資提高確定是會用在消費上,對於振興經濟有實質的幫助。

青貧的問題不是只有這一個世代的問題,因為年輕人看不到未來的希望就代表這個國家未來的希望渺茫,年輕世代就注定將來就成為貧病交迫的下流老人,不能因為低薪問題談久了,就好像麻痺僵固沒有感覺了,政府要拿出魄力和執行力來解決這個關乎國家未來的嚴肅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