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文:魏孫鴻

開春之後,Uber聲稱要退出台灣,引起了不小的迴響。Uber指責台灣政府不願擁抱創新,且PTT上的投票,超過一萬五千名網友參與,也以46%的比例選擇「白癡政府」而展現了台灣網友的心聲。然而,同樣也有許多人,從各個層面及其他國家的應對方式,來針對Uber是否真是創新還是只是偷吃部進行分析。

作為創業者,對於創新自然有難以抵擋其魅力的罩門。但時間越久,我越會花多點時間檢視所謂的「創新」。人說「天下文章一大抄」,那麼「創新」這樣的文章,哪有不抄的理由?更何況,這個時代,創新跟詐騙與賴皮,往往都是孿生兄弟。

舉個最近的例子。2015 年 5 月,一台叫 Lily 的無人機透過一個影片一夜之間紅爆,震動了整個科技圈。這玩意兒,不但可以從手上直接拋出起飛,跟隨目標拍攝,在手掌降落,甚至還是防水的。影片一出,在無人機熱潮正盛之際,猛砍如大疆這樣的先行品牌。如同許多矽谷傳奇一般,一個24 歲的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畢業生 Antoine Balaresque 用一個故事~一次家庭旅行中,所有的照片都沒有母親,讓他萌生了做無人機的想法~來作為轟動世界影片的背景基礎。一開始默默無聞的計畫,因為那個影片,讓這家公司在2015年年底,獲得了1,400萬美元的資金挹注。這還不打緊,因為影片的瘋傳,Lily以更低的售價、更多的黑科技,讓消費者瘋狂;6萬台的訂金—3,400萬美元—創造了未上市商品所獲訂金的新紀錄。

但,這是一個從未出貨的商品,是一個經典的矽谷式謊言!今年年初,Lily宣布倒閉了;直到倒閉前的一刻,這家公司還在說「我們要出貨了」。從爆紅的那一刻起,就宣稱要出貨的講法與寓言故事中的「狼來了」如出一轍。但,這不是先例,2015年底的Zano,就是一場無人空拍機的集資騙局。而Lily,不正是市場上「好了傷疤忘了疼」的絕佳範例嗎?

而Uber呢?這個講創新的公司,說是要帶來一個新思維的乘車模式。而這個模式,在台灣的實踐,是讓任何駕駛人可以用自己的車子,透過Uber平台,去在空閒時間裡載客營運。這創新嗎?我不覺得。過去的白牌車,不就是這樣嗎?不過缺了APP而已。而一直存在於PTT或論壇的收費共乘,不也同樣是這種模式,這個更是連APP都有了。所以,Uber真的創新嗎?

在面對台灣法律嚴格以待的現實下,Uber強調共乘,但事實上卻是在做白牌的生意,這真的沒有什麼好拿創新來說嘴的。而市場強大的接受度,我想從網友的回應中可以找到Uber生意的真正核心,那就是「uber只要計程車六折,服務也更好,沒理由不喜歡Uber」!講穿了市場競爭中最傳統的致勝鐵則「俗夠大碗」就是這個掛名行銷公司卻在做運輸事業的平台,能夠擄獲消費者之心的關鍵。

但,生意作久了,能夠又好又便宜的事情,大體除了規模經濟真正產生效益外,其他的我認為都有可「偷」之所在!台灣的Uber除了以佔比極少的荷蘭總公司委託業務收入繳稅外,真正大宗的車費收入卻不上稅;此外,對駕駛人以合約規避勞資關係,所以沒有龐大的人事成本與保險負擔。成本低,售價就低,很傳統的思維;更不用提其避稅與避責之手段,不就跟這個社會最厭惡的「裝低收入戶」跟「大量使用派遣工」之惡行一樣嗎?

這樣的公司,科技?這樣的公司,跟未來無人車的發展相關?這樣的公司,跟運輸的新模式、新思維相關?我真的很懷疑!更別說,其實很多國家對其都採取的相當嚴格的管控手段,Uber也都被迫放棄那些被科技外表包裹住的檢成本便宜事兒,去乖乖配合。

Uber在台灣就是一個於紅海市場打價格戰的掠奪者,既沒有協助台灣真正解決交通問題,也沒能提升我們的科技發展。而要說其所得的大數據,台灣能如何有效應用,那還得看看老外給不給。如果說,這樣一家公司真的給台灣什麼正面的影響,我想,那應該是現有的計程車、租賃車業者在面對如此以「科技」包裝傳統的侵入者強大挑戰後,該坐下來好好去真正的「創新」,去思索如何真正面對消費者的需求?去瞭解市場與工作夥伴想要的是什麼?然後透過科技手段去解決問題、創造多贏!

至於政府,講真的,創新不是賴皮,改革也不是。不是因為Uber而政府不夠前瞻,而是原本這個政府就沒有什麼真正的願景。台灣不會因為少了一個賴皮的Uber就如某些動輒把創新掛在嘴邊的人所言失去了什麼,而是早就因為政治人物拿賴皮當改革,而失去了所有。而這,不也就是這個以網友掛帥的社會之必然嗎?一個剝削型的外商,用欺壓同胞、踐踏法律來給較低的車資就足以收買那些自認只是終端消費者的網友,這還真事不折不扣的便宜事啊!更不用說,這是來自於一家西方的公司,如果今天是對岸的「滴滴打的」,所謂的網友們必然又是另一種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