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文:JOSEPH編譯 Photo Credit: DarkoStojanovic @ pixabay by CC0 Public Domain

醫生或醫學研究者需要常發表研究論文,而醫療機構也需要常發表醫學指引。只要有論文或醫學指引, 新聞媒體就覺得有必要加以報導。 但有時會造成讀者很難區分報導內容是醫學的明確結論還是只是初步研究結果。

本文作者是因為最近NIAID (美國過敏感染病醫學會)的專家又修正建議,修正以往建議對六個月大以前的嬰兒要避免花生添加物的結論,而改為有需要適量給予。(Addendum 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of peanut allergy in the United States: Report of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Aller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sponsored expert panel) 這個論點過去就有不少專家提出, 包括本文作者。對嬰兒適量添加花生成份食品,每七位接受者就有一位會減少過敏, 證據十分明確。然而,這跟美國兒科醫學會在2000年發表的建議(三歳以前小孩一律不該吃花生)是明確違背的, 而且回頭來看, 這個建議可能製造了更多過敏兒。

作者是一名小兒科醫師,因此他的行醫經驗中, 這類例子不少見,包括嬰兒睡眠習慣(Should Your Baby Really Sleep in the Same Room as You?) 或其他例子,都有出現醫學會建議的未必是最具實證效力或正確性的建議。兒科醫學會也不是唯一有類似情形的科別, 包括乳癌篩檢、攝護腺癌篩檢、 女性荷爾蒙補充、都在數年中有過醫學會建議一百八十度翻轉的例子,甚至咖啡曾被提為致癌物後來又被修正為對健康有益。有些建議卻缺乏明確科學證據: 不吃早餐對身體不好, 水該盡量多喝,以及食用糖應加蜂蜜等。

會造成此一現象有幾種可能: 一是有時醫學建議常出發點是覺得應該多作些什麼才會對健康有益,所以會傾向增加篩檢(例如攝護腺癌), 即使科學證據不充份。另外,有時醫學建議會著重在有益的角度卻又忽略建議帶來的副作用, 例如母嬰同室的建議。而最常見的一種可能是醫學研究本身證據力尚未充足到應該作這麼大建議的地步。

作者認為食物相關的建議,例如本篇所提到的花生相關建議,特別有此困擾。 食物習慣是一種生活模式, 而醫學研究常是對特定族群的特定結論, 但常被醫學會或媒體報導後就變一種通盤的結論。 因此作者認為也許綜合性的生活模式健康化是更為有益的, 例如多運動、不抽煙、少喝酒、減重, 這些全面性對健康提升的建議, 會比單一食物而改變生活模式的建議更為有益。

資料來源:
Why Medical Advice Seems to Change So Frequent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