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醒吾科技大學副校長

每到國中生的畢業季時,常常會遇到許多家長問我,小孩到底該讀普通類科還是職業類科?這類的升學問題,的確讓家長們傷透腦筋。在我年輕時,由於傳統觀念的影響,一般都是認為成績好的學生就應該要讀高中,先把基礎科目顧好,之後到大學再選擇有興趣的科系培養專長;至於成績差一點的學生,因為比較不會讀書,所以只好到高職甚至五專學習一技之長,好早點出社會就業。到今天為止,相信社會上仍有許多人有這樣的看法,認為高中就是比高職要好,所以有機會的話,當然要優先選擇普通類科。

說實話,我以前也是一路由普通高中再到大學、研究所,原本對於上述的觀點也是相當能夠接受。舉例來說,自我到技職院校任教以來,就發現來自普通類科的學生,確實在基礎科目,特別是國文、英文、微積分等科目上的表現,是比來自職業類科的學生要好得多,因此在期中考跟期末考的前夕,經常可以看到來自普通類科的學生,在幫其他來自職業類科的學生解答習題、重點複習,足以證明普通類科學校在基礎科目上的訓練,是相當健全而扎實的。

然而我卻也發現,來自職業類科的學生並非毫無優勢。當上述的課程由國文、英文、微積分等基礎科目,轉換成會計、經濟、管理學等專業科目時,情況便完全改觀了。由於來自普通類科的學生在高中三年當中,幾乎完全沒有碰過,而來自職業類科的學生在高職三年當中,卻多多少少都有接觸過,在概念上與知識的理解上,較能融會貫通。甚至部分實做課程,很可能在高職階段就已經要求學生要考取初級的證照。因此在準備這一類的科目時,反而是來自普通類科的學生,要拜託來自職業類科的學生幫忙考前衝刺了。

因此若要比較普通類科與職業類科孰優孰劣,不如說是「術業有專攻」,各自有擅長的部分,只要能夠適性發展,並給予相互學習的機會,兩種來自不同背景的學生,反而能夠在大學中相輔相成、良性互補。

數字會說話,根據《商業周刊》與104人力銀行合作,所進行的「大學社會新鮮人就業率大調查」指出,技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率已經漸漸超越一般大學,而臺灣科技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率甚至高於臺灣大學,相當程度驗證了我的觀察。事實上,我經常有機會碰到合作對象的業主,包含上市上櫃公司的相關主管等等,想知道他們選擇與技職院校進行產學合作的原因。而他們都表示,喜歡技職院校畢業生的「即戰力」,在所學跟所用之間的落差也比較小。

然而「即戰力」說來容易,做起來卻要花上許多心思。我們的作法是,先讓學生學習技能,後讓學生體驗職場。過去的課程設計比較偏重書本上的知識、課堂內的學習,以孩子們在15-20歲,這麼非常具有學習力的階段而言,吸收老師的授課內容並不困難;但是若要讓自己能在符合興趣的環境下,進一步培養謀生能力,則還遠遠不足。因為學校教育跟職場需求可能還是會有落差,因此學校一定要執行企業實習,讓同學實際走入業界,再有計畫的規劃中,體驗職場的真實面貌;同時調整校內課程設計,定時安排老師走出校園參訪與產學合作,彌平學校與業界的落差,才能讓同學畢業即就業,創造業界所需的即戰力人才,我想這是身為技職院校教育工作者的我們,所必須正視的課題。
201409231000_陳義文_教育_與其在猶豫如何選擇未來、不如培養職場「即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