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文:劉少青

在昨晚之前,我是楊晨聲音的粉絲;在昨晚之後,我是楊晨的粉絲。

昨晚,應楊晨之約,去看了他的演出《人籟》。海報上寫的是“馮唐之詩遇上楊晨之音”,編劇馮唐,主演楊晨。“人籟”,當是人自然而然發出的聲音。所以,這台演出,應該是詩意的自然流淌。

與其說是看演出,不如說是參加了一場詩會。所以,這台演出命名為“人籟吟詩會”。臺上的楊晨,且說且聊、且吟且誦,一瓶美酒作伴,讓酒助人興、詩祝酒興,把偌大的一個劇場變成了一個詩情洋溢的空間。

我們看慣了演員表演給觀眾看的那種演出,朗誦會也一樣。演員手捧詩稿,把作者的文字用他的聲音技巧變成聲音,表達給觀眾。如果《人籟》只是把“馮唐之詩”變成“楊晨之音”,那也不過如此。不過顯然,當“馮唐之詩”遇上“楊晨之音”,發生的是化學反應。那些文字從楊晨的嘴裡發出的聲音,變成了楊晨詩情的自然流淌與詩興的自然揮發。一個編劇,一個主演,就是一台演出?是的,這就是楊晨的獨角詩劇。甚至,我覺得這裡都沒有編劇、沒有主演,主角只是詩。所以,這台演出叫做“人籟吟詩會”是貼切的。楊晨吟誦之間,也與觀眾隨時互動,打破了第四道牆,把觀眾也變成了演員,把整個劇場變成了詩。

來看這台演出的,有的是為了馮唐的詩來的,有的是為了楊晨的聲音來的,而我屬於後者。但當我坐在劇場裡,卻忘了這個聲音的存在。我看到的只是那樣一個活生生的、真實存在的人,在那裡袒露他的內心給我們。所以我說這是一台至情至性至真的吟詩會,這不是演出、不是朗誦,這只是詩。

演出的最後一程,楊晨邀請了很多觀眾上臺,朗誦了他們喜歡的詩,或者只是說說他們想說的話。最後一位上臺的是楊晨的一位老朋友,送給楊晨一支向日葵,並相擁而泣。那位觀眾說,我們都變了很多,而楊晨永遠是那個楊晨,永遠是那個長不大的孩子,情之所至、不能自已。是啊,我們為什麼要長大呢?永遠做一個可以任性的孩子不好嗎?

這就是詩性的楊晨,寧願活在詩裡的楊晨。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