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論壇報主筆】Photo Credit: Unsplash @ pixabay by CC0 Public Domain

中研院社會所最近調查出爐,在「當下統獨選擇」的回答中,有46.4%的民眾選擇「獨立」、16.1%選擇統一;在「預期未來統獨走向」時,「被統一」與「獨立」顛倒過來,分別是49.7%與35.9%。這個結果顯示主觀願望與客觀現實有著明顯落差,如何處理兩者落差?如何走出「被統一」的焦慮?可以說台灣的現狀讓人感到焦灼卻又無力。

造成這種結果是因為我們丟掉了核心價值,這個核心價值就是我們存在的意義與使命。意義與使命是非常沈重的話題,大部分國家的人民,只需要想著怎麼過個好生活就可以;只有少數國家的國民在少數的時代,需要背負沈重的使命,做出關鍵的抉擇。例如,法國大革命、美國獨立、辛亥革命、抗日戰爭,這種時刻選擇挺身而出還是平順度日,不僅影響當事人的生活,也影響後世子孫的生存空間。

台灣被推上特殊地位
由於歷史的機遇,台灣剛好被推上一個特殊的地位,處在一個特殊的時刻,因而面臨一個困難的抉擇。這個抉擇關乎與中國大陸的關係,這件事本來需要用理性慎重思考;但是因為選戰,一個需要深思的問題,被化簡為一組簡單的標籤:愛台與賣台、獨立與統一等。

台灣在這麼重要的議題上沒有中心思想,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可能因為我們的民眾根本沒有想過被統一的未來樣貌:我們可以設想被統一以後的結果,各級政府首長定期改選不會再有;再不就是人選由組織派定,人民無從置喙;人民會有超高的投票率,因為不投票是反革命行為;現在可以隨意罵各級首長,以後這是反革命;現在可以看得到的臉書以後總是連不上;某些關鍵字千萬不能寫,寫了會被警告甚至坐牢;軍隊、學校再度有黨的組織;學校的布告欄上可以有共青團的活動通知,但是不會有政治議題的演講消息。

唯有公義能使邦國高舉
如果不想要這樣的生活,就會明白:為何台灣是站在歷史的特殊地位與關鍵時刻。台灣基本上做到:政權按照人民的決定定期轉移;軍隊效忠國家而非政黨;貪污至少只能在暗中進行,而不敢明目張膽,一旦曝光一定成為人民公敵,鄉民撻伐有甚於司法。關於這些差異,光是馬習會後的記者會就可見一斑:我方由馬總統親自主持,公開接受15國媒體發問;大陸方面由國台辦主任張志軍拿著稿子照本宣科,並且只點名兩岸三家媒體提問。

台灣民眾要怎樣維護自己的生活方式?現在有兩種主張:一種是台灣獨立;一種是維持現狀、擱置問題(不獨也不統)。從這次的調查來看,第一種主張只有約1/3的人期待會成功;第二種只是擱置問題,但也只有14.4%的人相信會一直能這樣拖下去。既然如此,就應該務實的找方法。

上述的生活方式代表一種價值觀,這個價值觀是普世的,源自於按照上帝形像所造的人,自然會有的渴望:公平、公義、自由、博愛。在300年的實踐與改良中,也看見墮落的人在維護一己之私上表現出的扭曲與邪惡。但我們也應該看見一個不可逆轉的浪潮,唯有公義能使邦國高舉,為了少數群體的利益犧牲他人利益的組織,短期可能得勢,但終究都在歷史的狂潮中消失得無影無蹤。

正確價值觀才會帶來永續發展
台灣普遍的盲點是忽視了我們所嚮往的生活方式,也是對岸人民嚮往的。對大陸人民而言,台灣被統一意味著大陸政府少掉了一個對照組,民主之路更加遙遙無期。大陸人民對於一黨專政、貪污腐敗、新聞管制、社會不公已經是怨聲載道;但是他們也深知,以中國共產黨組織之嚴密,再加上不願意政局混亂失去經濟發展得來的果實,所以形成一種微妙的共生生態。

台灣是打破這個僵局唯一的希望。

台灣普遍的錯誤是以為只要斷去了文化的臍帶就可以穩佔安全的此岸,而且由於選舉的因素,視對岸人民為一體的想法被當成禁忌─儘管選舉過後,不管什麼立場都一樣熱衷於經濟活動的推動。而今天台灣的焦慮也肇因於對岸經濟改造的成就,覺得台灣終究難以抵抗大陸的磁吸。

要改變現狀先要改變思維,我們給社會的建議是:
一、面對現實、停止貼標籤,台灣民主與自由之可貴是我們享受的;我們同時需要幫助對岸同胞建立公義社會。
二、比經濟更重要的是價值觀,正確的價值觀才會帶來永續的經濟發展。

本文由「基督教論壇報」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請見:台灣的焦慮與出路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