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文:南寧學院封德台教授 Photo Credit: Jason Ma @Flickr CC BY SA 2.0

台灣現在的年青人對10月31日是什麼日子,恐怕絕大多數是無任何認知的。

嬰兒潮世代的我們,是在蔣介石主政台澎金馬時代認識了這個日子。當年他的生日屬國定假日會放假慶祝,物換星移,台灣在他兒子蔣經國執政後解除戒嚴,開放黨禁,又在李登輝執政時,廢止了蔣公紀念歌,到了陳水扁的八年任期更是對蔣家和國家的認識塗塗抹抹,這個日子已經漸漸從台灣民眾的心理淡化到近乎不存在了。

「既生蔣,何生毛」恐怕是蔣一生最大的憾事,國民黨領導的國軍在內戰兵敗後退守台灣,是蔣的宿命也是整個中國、大陸及台灣命運轉折的開始。在蔣公領導的民國時代,中國地圖是我們記憶中美麗的秋海棠,即使因為錯綜複雜的歷史必然,海棠已變成金雞,但是他反對蘇聯插手主導的外蒙獨立,捍衛每一寸領土的愛「國」情懷肯定不輸毛主席。而從蘇聯解體後蒙古國才開始建立軍隊防務的事實看來,蔣公的頑固堅持是有幾分道理的。

蔣公一生的事績當中,對日抗戰勝利的功勞大過於掃蕩軍閥,因為抗戰攸關國家民族的存亡絕續,北伐一統屬槍口對內的戰爭,證諸歷史,蔣若不北伐,天下遲早還是會一統的。而正在慶祝抗戰勝利七十周年的兩岸同胞,雖然目前處於「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分治狀態,但終究都還在分享著抗戰勝利的果實。台灣因為抗戰勝利而光復,回歸中國後,才有了傳統中國文化的重生、浸潤與發揚光大,即便因西方民主自由元素的大量植入,在國家認同與民族情感上與大中國意識有些若即若離,但萬變不離其宗,源起於蔣公透過了黨國長期植栽的原生中國文化已深植社會底層,隨著兩岸的開放與交流,更加突出台灣一貫固守並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立場,大陸卻是在經歷十載文革轉折才再度重新擁抱傳統,在國內開始重視老祖宗遺留的文化和文物,在世界各地廣設「孔子學院」推廣中國文化。但是真正蘊涵儒家文化特色從未偏離「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台灣,依然是大陸同胞心目中保有傳統和追求創新的典範,甚至推崇台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

全球孔子學院的開辦也不過是近十餘年的事,但當我們客觀地回顧兩岸維護傳統中國文化的歷程,您會發現中國大陸各地的民眾普遍認同台灣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維繫與發揚,是在新中國致力「經濟崛起,澤被文化」之餘,難以企及的空谷足音。而當我們回想蔣公勿忘在莒的執拗,並為他嘆息之餘,卻不能或忘的是他在戮力建設台灣的同時,崇尚孔孟儒學,把「承往聖,繼絕學」的重任由台灣一肩扛起,猶記蔣公為紀念國父誕辰在陽明山中山樓中華文化堂落成紀念文中,將三民主義的實踐定位為承接堯舜以來至孔子聖聖相傳的道統,慨嘆「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時至今日,台灣在文明進步與文化發揚方面能贏得多數大陸同胞之肯定,寧非蔣公之功勞乎?在部分激進份子不容蔣公銅像的今天,10月31日肯定會讓他在天上倍增孤寂,但我會振臂高呼:蔣公,生日快樂!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