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文:李杰夫 圖片來源: 哈星星元氣柑仔家族

在台北過的第一個中秋節,台灣朋友在手機上發來祝福如上圖。為什麼中秋的祝福竟然和烤肉有關?勾起了我的興趣。問問身邊的台灣同學,他們都說在自己很小的時候在中秋節就會全家人烤肉,但具體怎麼來的就不太清楚。

出於好奇,藉助網路查找台灣中秋烤肉習俗的的來源,眾說紛紜,我大致總結出有以下三個:豆瓣上的馬伯樂指出,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台灣經濟騰飛,大量青年勞動力長期在工廠勞作,工廠為了促成姻緣就在假日組織溪邊烤肉聯誼。由於聯誼活動頻繁,烤肉用品和用具剩餘很多,於是在大家都放假的中秋節讓他們重新派上用場,一家人圍坐烤肉,也回味下當時聯誼的小甜蜜;新華網則認為是八十年代兩個牌子的烤肉醬相互打廣告促成了烤肉的風行,而且烤肉能增進一家人的互動交流,加之月餅太膩吃烤肉比較好玩和健康;痞客邦上的okplaymayday 指出,八十年代初,烤肉只是賞月的餘興,在景區進行。根據1982年的《民生報》的《烤肉今年『流行』》報導說,因為經濟不景氣,新竹地區的烤爐廠商將商品在中秋期間外銷轉內銷,導致烤肉的『流行』,到後來低價烤肉用具的流出,更推起了中秋烤肉風。

追尋烤肉的來源很有趣,我想應該是一群人先烤肉烤出了『潮流』,大家效仿,廠商烤肉醬廣告再將這個『潮流』推向了全台。

在我看來,中秋烤肉要比大陸的中秋來的有趣。在大陸,每逢春節、元旦、中秋、端午,變成了全家人要抓破頭皮要想去哪家餐廳吃飯,而且餐廳都不好預定,提前幾個月就訂滿了。中秋變成了吃飯,飯後吃月餅;春節變成了吃飯,飯後看晚會;端午變成了吃飯,飯後吃粽子……全家人的參與性變低了,如果在節日裡流行全家烤肉,有人負責烤具,有人負責醃肉,有人負責烤,有人負責吃,或許更能聯絡一家人的感情。

前幾年,大陸更『流行』出了『天價』月餅。昂貴的月餅代表了送禮人的面子,在我看來卻是疏遠了中秋的團圓含意,一家人開始有的沒的說著收到多少精美昂貴的月餅,在吃飯時也不忘拿出手機群發著沒有任何意義的過節祝賀信息,與家人的互動越來越少,過節的味道也越來越少。

這是我由一則網路笑話印發的遐想,但不知道今年的中秋『杜鵑』的突然造訪,各位是否無恙呢?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