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圖/文:李幸
預訂的下榻處在曼哈頓哈萊姆區(Harlem,又譯“哈林”),所謂的紐約黑人聚居區。其實白人不少,只是不怎麼見亞洲人。因為住宿條件理想——交通、生活設施方便加上價格較平——60平米的小套(一室一廳帶廚房衛生間),每天不到200美金,以往的住客評估也好,於是訂下。
到達時已經下半夜,街上還是人來人往,街頭或站或坐著的多為黑人,不斷有響著警鈴的各種車輛駛過。住處對面街頭,有似乎長坐不起的黑人,或打著磕磣或跟人聊天。房子鑰匙已放在門上的小箱子裏,以密碼開箱取出。進門,趕緊洗洗睡了。
房主是白人,第二天來探望,送了一瓶阿根廷葡萄酒和一些水果,其他時間就再沒打擾。房子裏冰櫃、煤氣爐、烤箱、微波爐、咖啡機以及鍋碗瓢勺一應俱全,電視機下的抽屜裏有許多曼哈頓的分類地圖,甚至有一份中文的,也有像飯店那樣的介紹冊頁。大概估計到住客的心理,冊頁裏說夜裡街頭長坐的人是“街區的耳目”。不禁想到中國大陸的“居委會歐巴桑”。
一夜無事。
(清晨的東127街,在這裡住了6天7夜)
曼哈頓由北往南分上、中、下城,下城和中城是商業金融文化區,哈萊姆區屬於上城,大約從中央公園以北算起,125街是中心,多為上世紀初以來建的四五層高的紅磚樓房。後來去東村,看到的也是類似建築。維琪百科介紹如下(有縮編)——“在歐洲人到來以前,哈萊姆區居民以美洲土著為主。十七世紀荷蘭人佔領今日曼哈頓地區,其中哈萊姆區就以荷蘭都市哈勒姆(荷蘭語:Haarlem)來命名。後來英國人起兵,佔領了整個紐約市,包括哈萊姆區。
“在美國剛立國時,哈萊姆區還只是一個村莊,並未像曼哈頓南端般被發展成商業區。後來鐵路的興建和其他道路網絡之改進,吸引了一些人投資購買哈萊姆區土地,以搏取升值。而輸水管等基礎設施也在此時興建。越來越多人居住於哈萊姆區,以求方便到曼哈頓區上班。而有史以來黑人遷入之記載,則是1900年代之事。
“隨著大蕭條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紐約市產業空洞化使工作崗位有所減少,哈萊姆區犯罪和貧困率也隨之新增。直到1990年代紐約市長魯迪•朱利安尼大力撲滅,哈萊姆區治安才有所改善。”
犯罪和貧困是亞洲人不願意住到哈萊姆的原因,其實明日黃花,至少我住的一周裏感覺很好——黑人在街頭跟我借火,當我說是chinese時,她說有一個兄弟在wuhan;餐館裏生意興隆,利用很寬的人行道延伸餐桌,很多白人用餐,半夜了還有許多顧客。維琪百科說哈萊姆區正在發展美食,我想像為非洲食材與歐洲烹調的融合。
(維基百科:曼哈頓中央公園北邊的橙色部分為哈萊姆區)
(在洛克菲勒中心樓頂往北眺望,綠地為中央公園,遠方即哈萊姆區)
(哈萊姆區125街第5大道一段,感覺很美)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