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i草根影響力新視野/記者梁瓈月】

最近反課綱議題炒得沸沸揚揚,今天最新消息乃是教育部長吳思華出面試圖與反課綱學生對話,但遭到抗議的學生要求撤回課綱並下台負責,不過現場反課綱群眾因過於鼓譟,雖然吳思華現身近20分鐘,但難以完成談話。在吳思華結束談話後轉身回教育部,抗議現場只看到群眾表達不滿而丟擲的香蕉皮和藍白拖鞋,至於應該要討論議題則完全沒有交集。

這場反課綱的行為目前越演越烈,雖然吳思華強調,課綱問題不是簡單的是非題,希望能與學生一起坐下來理性討論。不過學生的反應激烈,除了佔領相關單位之外還有自殺等事件發生,已經超出了理性溝通的範圍。

台灣在步入民主化之後,人民開始有言論自由權、集會自由權,只要符合程序申請都可以上街抗議表達心聲,但這幾年抗議活動的素質參差不齊,有的有達到溝通的成效,有的則是引發社會動亂,造成社會問題。

從反課綱事件造成的衝突,我們可以從幾個面向看到青年學子的溝通素質極待加強。首先,溝通應有基本的認知與心理準備,溝通乃是一種手段與過程,目的是要達到讓對方清楚知道自己的訴求與想法,經由理性與開放地討論與意見交換,進而能達到共識。以課綱議題來看,青年學子指定自己要的結果、指定對話層級、指定溝通方式等非理性、專權式的溝通模式,不僅無法有效陳述或論辯自己的訴求,更反映出自己對溝通的基本認知是有多麼的不足。

其次,溝通的態度與品格和價值觀息息相關。過去傳統社會注重品格倫常,對於長輩家長的意見多數會予以尊重,縱使有不贊成的地方,仍會展現君子風範,以合宜的方式表達意見,進而達到溝通的目的,因為衝突並不是雙方所追求的目標。在民主化的過程當中,多數群眾相信個體的權力將會被尊重,並且深信在法治的規範下大家得以安心的表達,遇到爭端時也會以法治為依歸,不會有任何不理性、暴力甚至危害生命的事情發生。

隨著社會民風的開放,在民主與法治並存的友善環境下,廣納言論自由與價值包容,人與人之間良好的溝通態度理應更加提升。諷刺的是,從反課綱的青年學子溝通態度觀之,傳統的品格教育、禮義廉恥的觀念都不如以往被重視,人與人的溝通過程也不再像以往溫合,以禮相待。看似我們的課綱倒真該要反一反,反思負面式的溝通品性為何會在我們的教育課綱如此養成。

除了品格、價值觀之外,要達到有效地溝通還必須清楚知道欲溝通事件的真相與具體內容、本質與脈絡。從媒體報導的評論中,對於許多反課綱青年學子對"為何而反"、"要反哪些內容",以及課綱與教材的內容、課綱的總脈絡、新舊版的實際差異…等,不僅沒有真正徹底、全部的看過與了解,搞不清楚事件的始末與核心,例舉的表達內容錯誤與漏洞連連。種種跡象豈能不令人質疑青年學子有被外力操弄進行"溝通",否則怎會連溝通內容都如此不熟。

因此,年青學子勇於表達自己的意見本應值得鼓勵,也是民主教育所不容或缺的學習。但請謹慎思量表達任何意見或爭取任何權益之前,必須了解溝通應有的基本認知、態度(如尊重、理性、包容)、溝通的主題與內容,更應理性接受與尊重溝通的結果,方為民主社會應有的溝通素養。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