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i草根影響力新視野╱記者林旻柔】

台灣的高等教育人口過多,高學歷已等於高失業率?又到了畢業求職旺季,但高學歷失業的比例長期居高不下,針對博士人數過多,教育部規劃將從105學年起,將博士班核定名額減少15%至30%,也就是說,每年將要減招千人;教育部原意希望流浪博士的現象能因此減少。然而,教育部欲減少博士生的核定名額,是否與目前政府鼓勵創新創業,及推動產業升級的目標背道而馳?

JMOY3030

根據教育部統計,85學年的博士生不到1萬人,但及至103年卻暴增超過3萬人。值得注意的是,工程、管理、人文社會、教育藝術醫學、農業、生醫等7大領域中,只有3成的工程領域博士生,且可投入產業界,從其他科系畢業的幾乎都擔任教職,在目前少子化的趨勢、教師人數又超額的情況下,減招的策略就成為教育部的選項之一。

不過,博士生沒有就去處,絕不是因為台灣的博士太多了,而是大環境的機會太少了。其實,需求應該是存在的,而機會也是創造出來的,只是有沒有去開發而已。當前全球創業風潮興起,台灣的青年也多數躍躍欲試,創業的育成,可以從學校的課程學習開始;而創業必須具備跨領域的專業,當然也需要更多專業的教師,若能善用這些流浪的博士生,利用他們的專長領域,並輔以業界實習的經驗,將對校園中創新創業的相關課程有所幫助;同時,也讓其能適才適所。

此外,近年來,政府及產業界高喊產業轉型升級,對博士人才的需求應該將會增加,若此時反而減招,未來是否會造成專業人才不足的現象?因此,如何為博士生找到適合的位子,在產業結構逐漸改變的同時,職務的轉移與改變,應會是這些高等教育者的另一條出路,只要妥善規劃,在相關政府、產業機構中,應會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在流浪博士過多的情況下,減量招生是最直接且簡單的作法與邏輯,但是,卻未必是最佳的選項。若台灣能善用既有的專業人力資源,在大環境急速轉化與改變時,適當的化阻力為助力,終能在產業生態擴增與轉變的階段,讓這些專業人才貢獻一己之力;而如何能做到讓高等教育人才量少質精,又能提振產業動能,將是產官學界一項重要的課題。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