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文:魯力立 圖片來源:nipic

上海美食是以甜著名。比如北方人一向都無法理解的肉食必加糖的口味,以及保留八十年代傳統的副食品商店中琳琅滿目的老式糕點。而把二者結合的完美之物必屬生煎。

生煎是一個奇怪的詞彙,介於動詞和名詞之間。而在江浙一帶,所有人都明白它是生煎包的代名詞。生煎包和普通的包子不同。一是在於其餡料只有肉餡,且必為甜口。二者生煎包中必有湯,以咬一口湯汁濺出為上乘。三者則特別在其做法不同于普通的蒸,而是靠油煎,以底部脆香焦黃為佳。淋上蔥花和黑芝麻,註定生煎包和普通包子之間口感的差別:肉滑湯濃、香氣四溢,嘎嘣脆酥。

做生煎和吃生煎都是講究。由於生煎包進了滾燙的鮮湯,功夫不到家的師傅是不可能煎得滴湯不漏。而不會吃或心急的人,囫圇一咬,嘴巴自然是要被飛濺而出的湯汁燙傷。所以,會吃生煎的老上海人,則會用調羹先托住生煎,輕輕咬一個小口,讓湯汁緩緩流出。待稍微涼時,一吸而盡。所謂先喝湯在吃肉就是這個道理。不過,恰巧因為這種特別的吃法,生煎包也是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品嘗者。

上海人對生煎的情有獨鍾始於百年前。老上海茶館就兼營生煎饅頭。後來,人們在不品茶的時候也思念生煎包的味道,於是漸漸成為了主食和正餐,成為街頭小吃的熱捧。不過,有趣的是,上海人稱包子為饅頭,而肉包子則是肉饅頭。所以,早年只有生煎饅頭。百年的演變,讓饅頭和包子的混淆都變得雲淡風輕,現在的上海人只需要“生煎”二字便足以勾起垂涎欲滴的欲望。而且隨著需求的旺盛,生煎個頭也越來越大,以至由傳統的"一兩四個"變成"一兩一個"。老上海的“大壺春生煎”至今是老輩上海人口中的美談,而現如今恐怕連上海遊客都聞著“小楊生煎”的味道而來。小楊生煎幾乎成為了生煎的又一新代稱。無論是旅遊景點還是地標建築,無論是弄堂坊間還是高樓大廈,小楊生煎幾乎“無孔不入”,讓生煎成為了上海的新代名詞。東方明珠和人民廣場邊的“小楊生煎”,如若不早起排隊,是一定吃不到的。如若不等位,那一定不正常的。

而今為了滿足多元化的需求,生煎也玩起花樣。雞肉餡、茴香餡兒、牛肉餡兒甚至海鮮餡兒紛紛登場,而吃生煎的人也從上海人傳到了全世界。滬上第一名點非生煎莫屬。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