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圖/文:李幸

2014年末,去了一趟臺灣。去之前,要做些準備,也就是讀相關的書。

大陸出版的有一本《時代正在改變》,作者為臺灣的張鐵志,文集,基本是關於臺灣民主發展歷史方面的內容。

好問題很重要,作者開始就提出:“一個威權政體的轉型或者瓦解,怎樣才可能出現?是需要公民社會的強大的反對力量,還是統治精英由上而下的改革?或者,轉型的出現有賴於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公民素質達到一定程度?”
基本的判斷也重要,作者認為:1970年代初,“不是民間先挑戰威權導致威權體制解體,而是既有的統治集團因為遇到某種危機而出現分裂,因此給予民間力量崛起的機會。”(P131)

陳水扁、謝長廷、蘇貞昌都是1980年美麗島大審的律師辯護團成員。感覺臺灣早期民主進程中,律師和雜誌人的作用較大。

其後重大事件的時間表——
1986,民進黨組黨
1987,國民黨解嚴
1988,蔣經國去世
該書還涉及一些關於動員的思路——

對摩爾(《華氏九一一》導演)而言,在這個娛樂至死的年代,要讓更多人接受嚴肅的議題,似乎只能用娛樂的手段。……社會運動要透過大眾文化的兩難:是採取邊緣抗爭的位置,還是進入主流體制影響更多人——但也面臨被體制收編的危險?(P246)

談到1968年歐洲學運裡的一些情況:英國學生對性幻想了很多但是做得很少,法國學生做了很多但是把性與政治分開,但在德國,政治就是關於性,而性大部分是關於政治。“隨性的性交是讓一個人解除對美國帝國主義幻想的最好方式,而且代表一種對他們父母輩的納粹餘毒的精神治療式清除。”(作者轉引托尼•朱特,P253)

也是作者所引很觸動我的一句話:如果壓迫沒有使得人們上街,那麼必定是進入了人們的靈魂,以及他們的身體。(瑪律庫塞,P254)

再有一本《臺灣民意與群體認同》,大陸學者陳孔立論文集,寫於2001-2012年,以介紹為主,感覺敘論尚客觀,如對臺灣人當年被中國割讓給日本以及被外省人統治所生的心理分析。

也有一個具體的時間表——
荷蘭統治38年(1624-1662)
鄭氏統治22年(1662-1683)
清朝統治212年(1683-1895)
日據50年(1895-1945)
蔣家統治42年(1945-1987)

然後才是本省人與外省後代輪替執政,然後就日新月異了。這是認識當下臺灣民意的重要背景。

作者認為:在政治上,(臺灣)所有政黨和大多數民眾都認同“臺灣(或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的國家”,“臺灣前途要由2300萬人民決定”。也可以說,這樣的“臺灣主體意識”已經成為臺灣民意的主流。(P96)

在台期間,正值中期選舉,各市縣都很熱鬧,在臺北還看了國民黨最後的造勢遊行。幾乎跟連勝文、郭台銘面對面了。

一路上跟當地人聊天,沒有隔閡。親身經歷體驗台灣的選舉文化與民主自由.

臺北

墾丁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延伸閱讀:
歐巴馬在新媒體版圖的攻城掠地(上)
無形殺手 大旱來了
《劉三專欄》炫耀從來不是好事─阿帕契事件的啟示
前進亞投行對台灣有幫助嗎?
白崇亮 史雷頓:爸爸好,家庭一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