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媽媽經編輯部

教養,成就,學習,自尊,動機

對虎媽而言,參加課外娛樂活動都是身外之物

2011年初,「虎媽」蔡美兒是一位美籍華裔的耶魯大學法學院教授,育有兩位女兒,出版了一部自傳式作品《虎媽戰歌》,其中,她為兩個女兒Sophia和Lulu設定的10條家規,曾被美國人批判為「虐童」(來源:檀報):

1 不准夜不歸宿
2 不准參加學校的小組娛樂活動
3 不准參加校園演出
4 不准抱怨沒有參加校園演出
5 不准看電視玩電子遊戲
6 不准擅自選擇自己喜歡的課外活動
7 不准有任何一門科目的成績低於A
8 除了體育與話劇,其他科目不准不拿第一
9 不准練習鋼琴及小提琴以外的樂器
10 不准在某一天不練習鋼琴小提琴

虎媽:你有更好的方法嗎?沒有,就請配合我。

這種「望女成鳳的手段與心理,放在亞洲或許還能被理解,在美國卻極易引發反感與憤怒,就連虎媽蔡美兒的丈夫Rubenfeld也常常對這種教育方式感到無奈。

虎媽的「早期」教育方式屬於亞洲較常見和傳統的「威權專制型」,父母和小孩的關係是冷酷的,總是通過要求、恐嚇等高壓手段強迫孩子,逼著孩子朝著父母為孩子設定的方向前進,這在尊重孩子「個性」發展的美國,完全是無法想象。

有網友大膽預言:這樣的教養方式,會讓孩子有心理疾病,未來母女關係會降至冰點,沒錯,受「威權專制」管教的孩子,的確容易焦慮、低自尊、不快樂、易怒,也會有適應的問題,但是9年過去,恐怕大家要失望了……

在孩子成年之後,虎媽不再是虎媽

人們所猜想的「心理疾病」與「母女關係破裂」根本沒有發生,兩個女兒除了是頂級藤校菁英,還對未來有清楚的規劃,是不折不扣的「天之驕女」。

在孩子們上大學之後,虎媽徹底放手:選課、考試、作業,談戀愛、男朋友如何,她不管,也不過問,這是因為非常信任孩子的能力,而給孩子足夠的自主權和尊重。

來自兩個女兒的獨白:

Sophia:媽媽獨特的教養方式教會了自己如何拼盡全力地去生活,「即使明天就會面對死亡,我依然覺得自己曾經110%地活著」。

Lulu說,嚴厲的態度確實可能會打壓孩子的自尊心,而她承認自己是一個自尊心爆棚的人,「自尊是要靠自己贏來的,而這背後的訣竅就是努力」。

兩個女兒完整展現高度的自我「成就動機」與自尊心:就算環境有多麽挑戰,我也願意付出努力去贏得成功,我對我的人生有義務和責任。

虎媽的「恥感教育」,造就孩子高度的成就動機與自尊心

從成就動機的發展來看,虎媽的教育方式雖然可怕,卻有他的用意:3歲以後的小孩會努力從環境中尋找客觀的標準,也會在成功後會感到驕傲,失敗後感到羞恥,而虎媽強調的是後者的自我意識情緒,也就是亞洲盛行的恥感教育,在小孩失敗時,去提示小孩應該感到羞恥,讓小孩去意識到自己的努力不足,進而讓小孩主動去自我改進,在這西方國家很不一樣,通常西方國家的小孩如果失敗了較容易惱羞成怒。

有一個心理學實驗發現:4-5年級的小孩拼拼圖失敗時,亞洲父母會比西方父母給予較多作業相關的敘述(如:專心一點),且在媽媽離開後,亞洲小孩會比西方小孩進步還多,顯示出父母的敘述影響了小孩的自我精進

無論是Sophia還是Lulu,他們都表示自己將來也會像母親那樣做個「虎媽」,將嚴厲的教育手段延續。

回到虎媽的原生家庭:未竟事宜

虎媽的父親,其實親歷過一段艱難的華裔移民奮鬥史,身為留學生的他只能靠著微薄的獎學金度日,直到以優異成績提前完成了博士學業,又獲得柏克萊分校的工作,一家人的生活才逐漸好轉。他深深體會到知識改變命運的力量。因此,他不能容忍女兒的成績單上出現一個A-,如果女兒沒有考到第一名,他連家長會都不想去,因為感到「羞愧」。

虎媽擔心好不容易實現的「美國夢」會因為富不過三代,而變得日益平庸,她也承認她的焦慮,所以願意採取一切必要的手段:不要害怕對孩子嚴厲。

《紐約時報》曾這樣形容「虎媽」的潛在影響力:「這位在育兒問題上全心投入的母親,身後站著無數同樣雄心勃勃的中國媽媽,她們的孩子將在競爭中打得美國孩子滿地找牙」,「虎媽」還入選了《時代》雜誌「最具影響力的100位人物」。

本圖/文由「媽媽經」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出處:孩子長大之後,虎媽不再是虎媽─「成就動機」與自尊養成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