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姜述尚

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開始大量運用機器,積極努力投入生產,在過去的幾十年間;科學家以科學證據與經驗,對早期的大宗物質使用,資源先是煤的運用後來石油與天然氣,鋼鐵水泥再加上大量用水;或後來的食用產品由一開始農產品進入畜產品及水產品最後形成加工食品;近年來開始關注到接觸型產品,由紡織及染整品,兒童玩具、鞋類、電子產品、電動工具、塑膠、化學品等,所以對避免有害或毒性化學物質的存在於產品中已經成為全球的趨勢。

三十年前,歐、美、日等先進國家開始針對農牧產品、水產品、加工食品、電子產品、汽車、塑膠、玩具等目標,陸續發展產品的安全及環境的標準,並用認證標章作為達成產品安全性與環保性的區隔。在這一系列的產品要求中,也逐漸的形成一個具體的構造,那就是:原材料的選擇與製造階段,皆須依標準的要求與標章的系統管控並提出保證,以保障使用及食用者的安全,這種要求泛稱“產品履歷”。由於產品履歷以標章為呈現方式,它的背後需要檢測、驗證、製程稽核及資源循環等技術服務與供應鏈的配合,對於正處在製造業轉型的台灣來說,推動與加入產品履歷的概念將為產品提高銷售、塑造新方向的機會。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延伸閱讀:
長壽醫學 – 全民動脈硬化防治
2014年中國TOP 5科技進展
中國新首富李河君 身家1萬億新臺幣
微信首款智能硬件被曝光
未來你會使用的16個智慧城市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