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瀛華 醫師

人人追求長壽之道,動脈硬化防治尤其重要。近年來台灣因為經濟成長及醫學進步,使得國人的平均壽命逐年提升,再加上出生率的大幅下降,老年的人口顯著增加。根據內政部統計處的統計,自1993年起台灣已正式跨入聯合國所訂之高齡化社會水準。截至101年底止,我國戶籍登記人口之65歲以上老人計有260萬152人,占總人口11.15%,老化指數76.21%,均呈持續增加之現象。預計到2020止,老人人口將占總人口比率的14%。因此,長壽抗老必須面臨的心理、健康及社會適應等問題,都是我們需要去正視的議題。

另外,所謂動脈硬化是指動脈的一種慢性血管病變,常見於家庭成員疾病,可使動脈管壁增厚、硬化,最終失去彈性、管腔狹窄阻塞。一般而言,動脈硬化是隨著年齡增長老化的血管疾病。如同男性易發生的心臟血管疾病(心絞痛、心肌梗塞)或女性較易發生的腦部血管疾病(缺血性腦中風)等,近年來由於醫學科技的進步及國人健康觀念的建立,平均年齡的提高,動脈硬化的預防的觀念變成為十分重要。在2012年十大死因之中,心臟血管疾病佔第二位(11.1%)、腦血管疾病佔第三位(7.2%)、糖尿病佔第五位(6%)、高血壓佔第八位(3.2%)。這個結果足以說明和提醒民眾,心血管疾病的預防是目前的首要課題。

要預防動脈硬化,除了生活型態改變,如運動、體重管理外,還需控制血脂,限制熱量攝取,及增加纖維素的攝取量。此外,定期接受健康檢查也是一個很重要及了解自己身體健康的管道。目前動脈粥狀硬化檢查可以分為功能性及影像學兩大類,功能性主要是檢查血管的僵硬程度或是阻塞的可能性,目前通常做為篩檢之用。影像學檢查則是以頸動脈超音波(可以使用都卜勒影像來分析血管流速及看頸動脈內膜厚度和斑塊大小) 及128切電腦斷層冠狀動脈血管攝影(直接評估冠狀動脈血管的硬化程度及有無先天構造上的異常,但是有幅射劑量大、顯影劑過敏休克的可能性)。利用現代醫學的進步,可以用最經濟簡易的方式,篩檢出動脈硬化疾病高危險群,並可早前發現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症等疾病同時及早治療,以防範動脈硬化於未然。

當然,老人的延長壽命不應該只有單純的生理層面,還必須兼顧到心理與社會的層面。事實上很多的老人在步入人生路途的盡頭時的更需要的可能是心靈的慰藉,因此需要更專業的心理療程及身心保健,才能讓長壽抗老以一個全方位的步驟進行。

例如,台北榮總與陽明大學、國家衛生研究院合作,成立「高齡與健康整合研究中心」,並發表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人類第四對染色體上的「Cisd2」是長壽基因,可讓小鼠調節壽命、避免早衰。

研究團隊在實驗中促進長壽基因表現量,結果可以讓小鼠平均活到30個月,相當人活到百歲;同時觀察小鼠的肌肉、神經、毛色等機能,到老都很健康。

目前大部分的醫療機構還是採分科的概念,即心臟不適去看心臟科,肺部不適就看胸腔科等。然而很多老人的疾病都是系統性及全身性的,對此很多的醫療院所已經開始開設專為老人所設計的老年門診。當治療到一個階段時間離開醫院後,很多的老人就需要更長遠的照護計畫。目前台灣推行的長期照護服務分為機構式、社區式及特殊性三種服務模式。所謂機構式的服務指的是24小時皆有照顧人員照顧老人家的生活起居,其中包含了護理之家(由護理人員負責)、長期照護機構 (負責人非護理人員) 、養護機構 (收住生活自理不便的老人家) 、安養機構 (收住日常生活能力尚可的老人家) 及榮民之家等。社區式的長期照護服務模式是讓老人家留在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中,接受不同專業的服務如居家照護及日間照護。其中居家照護是指老人家於出院後,仍繼續留在家中,接受所需的照顧 ; 而日間照護則是白天提供照護,晚上老人家即回到家中,享受天倫之樂。另外還有針對特定族群所設計的特殊性的長期照護服務模式,如失智症的照護等。

總之,為了減少政府負擔,降低健保支出,主張國人必須做好「全民動脈硬化防治」,減少腦中風和心肌梗塞及重症的發生,並藉由降低急重症的發生率,提升延長老年人的壽命,追求美好優質生活。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延伸閱讀:
2014年中國TOP 5科技進展
中國新首富李河君 身家1萬億新臺幣
微信首款智能硬件被曝光
未來你會使用的16個智慧城市科技
智慧農業 點點滑鼠種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