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吳娟瑜

如果孩子無法做到「耐心」處理事情,那麼,有三個層次值得爸媽來確認:

第一層次,孩子是針對遊戲規則模稜兩可而沒耐心嗎?

有的大人情緒起伏而變更遊戲規則,孩子無法理解,當然開始吵鬧。

例如,小凱每天晚上六點可以看卡通半小時,這一天,爸媽同時下班到家,媽媽顯然不開心,看到書包沒收、襪子亂丟,竟然改口:「今天整晚都不准看電視。」

孩子覺得罰太重了,以前只要趕緊收妥,還來得及看的。今天爸媽鬧僵,卻遷怒小凱,莫怪小凱不服氣,他沒有耐心等到隔天晚上。

第二層次,孩子是針對「人」而沒耐心嗎?

有的孩子是看準某個大人對他言聽計從,於是吃定了他,只要耍賴,對方一定會讓步;一般家中長輩疼愛兒孫而沒有底線,有時還說:「給你多看半小時卡通,不要告訴媽媽。」,小孩學到鑽漏洞的把戲,於是操弄不同的大人,對「被吃定的大人」就頤指氣使,沒有耐心。

第三層次,孩子是針對「事」而沒有耐心嗎?

有興趣的事,孩子自然專心投入;沒興趣的事又被強迫地做,當然就是耐心缺乏,事倍功半。

HITC21

例如,媽媽從小夢想學鋼琴,渴盼美妙音符,但因為家境不允許,只好作罷;等到婚後生下女兒,逼女兒學鋼琴,要她上台表演;但是女兒是身形靈活、坐不住的兒童,更大的興趣是在運動場上跑跑跳跳。

這對母女的衝突可想而知──媽媽認定女兒不乖,沒有耐心學鋼琴;女兒逃之夭夭,實在是因為把她擺錯學習的位置了。

自我控制力

如果以上三項都把握正確,孩子仍耐心不足,那麼可以從後天的調整來補強。

近代科學家、心理學家的研究裡,多數認為先天遺傳因素固然存在影響,但是透過環境因素的形塑,一樣可以改變孩子的態度。

沃爾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在「忍耐力」(時報出版)提及「小孩發育自我控制策略,會受到從小與照顧者依戀經驗的影響。希望孩子跟自己比較親密,又想要他們學會適當的自我控制技能,當爸媽的人就要特別注意自己的行為,小孩比較有機會學到。」

重點來了,爸媽是孩子培養耐心的第一線老師,孩子是否有耐心就看爸媽的教養態度了。爸媽做到公正、心平氣和、尊重孩子的天賦興趣,孩子的「自我控制力」自然而然地發展而出。萬一有的孩子腦部前額葉發展尚未臻熟,自我控制力和適應新事物能力較緩,那麼,爸媽還有另外的策略來進行。

轉移注意力

「自我控制力」不足,孩子看起來沒耐心等待,沒耐心學習,這時,可以透過「轉移注意力」來補足。

例如:當五歲的維維肚子餓,吵著馬上要吃到湯麵,媽媽手忙腳亂之餘,快要出言責備,幸好及時踩煞車,媽媽請維維洗菜、拔掉菜梗,這樣的轉移注意力策略,讓維維忘了吵鬧,還能有參與的樂趣,也就看不出什麼是「耐心不足」了。

例如:爸爸約好兒子騎腳踏車出遊,出門前,爸爸接了一通重要電話,於是他請兒子順手擦拭兩輛腳踏車,電話打完,向兒子說聲「抱歉延後出發」和「謝謝把腳踏車擦乾淨了」。

像這樣,孩子在等待的過程是可以自行安排另外的活動,或聆聽爸媽的建議做到「轉移注意力」的事,這就是強化「自我控制力」;而「自我控制力」越來越熟練,孩子就顯得耐心十足了。

耐心十足的孩子樂於延遲享樂,配合家規,又能懂事體貼大人,這不是皆大歡喜的事嗎?(本文作者吳娟瑜老師,國際演說家,親子教育專家,6000場次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