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文:魏孫鴻 Photo Credit: Unsplash @ pixabay by CC0 Public Domain

這幾年,社會企業的興起,讓很多有想法的人躍躍欲試。在我的理解當中,這應該是資本主義只以獲利為目標的作為已經到了非調整不可的必然。由這個方向切入的創業點,往往是以解決某種社會問題或需求為出發,譬如環境議題、貧富差距、社會高齡化、醫療與教育資源分配…等等。當然,除了目標的達成之外,對於獲利的分配也得跳脫過往的思考,必須讓相對的均等成為每一個參與成員(包括上下游的合作夥伴)可及的現實。

這些都是非常好的發展方向,但既然是企業,我想獲利就是必然的目標。有時候,朋友談到要以社會企業的型態創建公司、實踐理想時,我都會說:「記得你是募資,不是募款!」這兩者的差異很大,弄不清楚,在經營上一定會出問題。募款是公益活動的作為,就「錢」這件事來說,到頭來得給的是透明的財務報告;但募資是企業經營的搞法,就「錢」這件事來說,到頭來得給的是真金白銀的獲利。都說社企是一門好生意,但我得講,生意始終都是生意,它的目標可以只肥一人一家,當然也能福國利民,可它的本質卻就是一連串必須面對的問題,且不管那是否陰暗!

換個角度來講,一個原本只想獲利的企業,一旦轉了念,調整了目標與分配,那麼只要存在著利他的事實,就是一個「社會企業」,不是嗎?我記得我們的咖啡館剛剛開始時,股東們投入的初始為的還真是賺錢這種俗不可耐的目的。但當整體的規劃與後續的實踐,讓生意與我們所在的老宅產生了密不可分的關係時,那我們就必須認真地從獲利當中提撥相當的金額去面對老房子最令人頭疼的維護與修繕。如果我們不獲利,那麼對於維繫老宅,自然是無能為力。同樣的,如果我們只想賺錢,不管老宅是否美麗,獲利自然也會離我們而去。

因此,我認為,對社會企業而言,平衡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課,即便在分配上也是一樣。受雇同仁的待遇很優,絕對是一個好事情,但若因此讓投資人臉色慘綠,這樣應該也算是一種變相的自肥吧!然而,即便想追逐這樣的平衡,它的先決條件還是得有獲利。畢竟,大家要分餅也得有餅可分啊!而獲利這件事,說難的確非常難,但說簡單也不過就幾個字。從我的角度來看,那就是「所提供的產品或服務得滿足對創業者而言夠大的市場」。市場太小,利基不夠,就算使其滿足,除非依靠政府或特定單位的補助,否則社企也難以生存下去。當然,產品或服務的表現,如果不能滿足目標市場,那其他都是「有夢最美」了。

那麼如何能夠「滿足」呢?技術面的說法可以塞滿一整座圖書館,不過原則來說,我的觀察,那就是得深切地理解你要切入的市場了。這就像我常提醒咖啡館的夥伴一樣,別只佔在吧檯裡孤芳自賞著自己的咖啡!一般的創業者,都愛自己的產品,社企的創業者也可能堅信自己就是某個問題的答案…嗯,甚至是救贖。但,千萬別這樣!這不是藝術創作,要理解,當你對自己的產品感情越深厚時,你就越難接受別人對產品的嫌棄與質疑;同樣的,當你越相信自己是唯一的答案時,就越難找著更好的答案。也許你會問我們怎麼知道什麼才是市場要的答案?這個問題也只有市場可以回答你!想要真正瞭解市場,就必須切實地去請教這個市場。某次我們幾個股東開會時,提到了網友對自己店裡的評價,有位夥伴就講:「網路上的評價就是一個字~『貴』!」。這個刺耳的答案,卻對我們非常重要。在正視這個事實後,我們就必須回應市場。但顯然,不能與集團的連鎖販售那樣,我們三不五時也來個咖啡或飲料買一送一,然而在其他產品的售價與定位上,我們可以做出相對應的考量,來因應這樣的批評。而事實也證明,後續的調整確實有一定程度的效果,讓客人相對地能接受我們的售價。

2003年,「主動」失業的我,在那個第一次政黨輪替、網路泡沫化的震盪餘波與SARS的威力中,除了自己那薄得透光的家底之外,再無其他,卻天真地當起了所謂的「老闆」。一走,再也沒有回頭。2010年,早對開咖啡店沒了熱情的我,因為對「平台」這個概念的認同與想多個獲利的管道,跟素未謀面、毫不相識的幾位夥伴投資了一個這方面才華洋溢的朋友;但兩年後,許多的不得不,我被迫上了火線,得扛起這家店來。
在這樣的年代,或許我些微的經驗可以野人獻曝地與有需求的朋友分享。可以的話,之後,我們慢慢講。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