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評論╱游進裕博士口述,梁瓈月採訪整理】

雖然國家編列許多特別預算治理水災,但台灣近幾年還是出現許多相關問題,其中一個肉眼看不到的就是地層下陷,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中央找了很多專家來開會,治水專家李鴻源教授就建議大家向荷蘭學習,因為荷蘭有4分之1的國土在海裡,但他們的人民還是活得很開心,那時候台灣已經開始講氣候變遷,從荷蘭考察回來後就覺得他們真的做得很好,因此決定選一個地方,也就是嘉義沿海做一個示範區域,決定不再採用以前哪裡淹水就治哪裡的方式,而是做現在已經很流行但當時很新穎的「滯洪池」、「國土復育」。從那裏實際演練,讓民眾知道應該怎麼做,並且希望引進新觀念,創造民眾跨領域溝通的平台。

地層下陷跟抽地下水有很大關係,這兩者是惡性循環。因為地面水被汙染,髒到民眾不敢用,為了一次解決這兩個問題,台大國際水利環境學院的團隊在2003年那時做一個示範濕地而非淨水場,他們找出每年會下大雨的地方,將水存起來並將水變乾淨,當缺水時就可以使用,不用再抽地下水,而且可以進一步經營,創造可以賺錢的新型產業,也就是兼顧生活模式、生態以及生產。當時做起來之後大家就有一個21個字的願景:不淹水、環境美、無缺水、水質清、魚保證、人悠閒、又賺錢。

沿海因地層下陷所以不適合再做農業,後來就改成養殖業,但是因為水質不乾淨造成魚不好照顧,因此必須使用很多藥,花很多時間一直照顧魚,不但要擔心氣候還要擔心水質,最終結果就是投入勞力成本太高、收入不成比例。經由新的生產方式,同樣人工可以照顧10倍面積,成本降了利潤就變高,也不用再去抽地水。

這個願景出來後,由下而上的規畫就成形,更大的挑戰就產生。因為政府在那邊有一整片上百公頃沒有利用的土地被佔用,他們預計找到一個更低的地方挖池子,水就會從其他地方匯集過來,其它家就不會淹水,而那挖地的土就可以搬運到其他地方填補變成新生地,並進一步規畫人造水域水上活動。當時精算過,這個荒地再利用的都市計畫是可以賺錢的,當然計畫案也送進了中央。

不過,「誰來做」變成當時很大的問題。誰是主管機關?這個計畫跨了好幾個部會,當時行政院請了經建會整合,但沒有任何一個單位想要做整塊的,加上政治派系問題,最後的結果是中央跟地方都沒有主導這個案子,一直到今日,案子還是沒有進展……只能說,水患治理這個議題,整個看起來就是體制有問題,講白點就是政府治理失能,民眾期待落空。

20140909_游進裕、梁瓈月_環保_政府治理失能,民眾期待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