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文:南寧學院封德台教授 圖片來源:Hermann

大陸高校普遍有學生實習制度,而且是必修課,每位大學生都必須認真完成實習,得到及格成績才能畢業,因故未能完成的學生,要跟隨下一屆補做實習。可以想像為了幫助學生完成實習,各個高校二級學院為何在課程安排上,幾乎每學期每一班都有實訓或實驗課程,文科商科等社會科學專業〈系〉也不例外。可以說大陸的高校為每位學生畢業後就業鋪設的「最後一里路」,確實非常用心,這一點是台灣的大學院校,即使是科技大學和技術學院也比不上的。

大陸大學生不只在即將畢業的最後一學期要自己找單位或公司去實習,連同寒暑假的打工都蔚為風氣。像廣西高校的大學生,在暑假近者就在學校和戶籍地打工,遠者甚至願意坐十幾二十小時火車到廣東福建,從事非常辛苦的「流水線」也就是工廠打工的大學生是不分男女,而且是各省都有的。這個暑假我也推薦了四位學生到台商連鎖飲品「大維」打工,在學院同事用來溝通連絡的內部qq群組裡面,經常有「事求人」的就業訊息,轉傳給各個輔導員請他們告訴全體學生。

不過,少數應屆畢業生並未實習卻找得到公司簽字蓋章的實習証明,而校方也欠缺人力去督導改正,是這個制度美中不足之處,而最讓我不解的是在最後一學期明明並未上課的應屆畢業生,所繳的學費卻絲毫未減,這在台灣的大學是不可能採行的措施。

台灣的公私立大學的辦學理念不管為何,但其非營利的本質卻是不變的。在大陸不僅公辦高校營利成風,可以經營所謂的「校企」,就是校辦企業,如某知名大學一手創辦的「昂立」集團,在全國興辦千餘所連鎖幼兒園即屬一例;其民辦高校雖然是從「捐資興學」和「投資興學」來分類管理;前者為「非營利性」,後者是「營利性」。但是由於部分公辦高校帶頭向「錢」看,民辦高校要在「利」字頭上劃清界線實屬不易,以致於大陸高校普遍具有「營利」的性質與文化,再加上大學生普遍因為打工實習的經歷提早社會化,不像台灣的大學生幾乎都要在踏出校門才初識愁滋味,兩相比較,也就難怪有人形容大陸的大學畢業生比台灣的大學畢業生具有某種程度的「狼」性,從就業的角度來看這樣的結果,值得台灣的非研究型大學借鏡之處實在不少。

Photo Credit: Hermann @ pixabay by CC0 Public Domain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