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喬依絲編譯
可愛活潑乖巧的小孩,一到了2、3歲,怎麼突然變得這麼無法溝通了呢? 每件事都有他們自己的意見,每件事都「不要」,他們的小小腦袋到底在想些什麼啊?
一項關於兒童發展的研究顯示,2歲和3歲的孩子每小時與他們的父母爭吵次數高達20到25次,John Sargent醫學博士表示 :「世界對孩子而言是個大而神秘的地方,孩子容易感到無力。說「不要」是一個正常、健康的方式,可以讓孩子覺得自己擁有一些控制權」。但是生活中不斷上演「反對」戲碼實在不是件有趣的事,可是過程中如果太嚴格或太強迫孩子照著大人的意思做,容易使孩子感到無助、害怕、生氣。試試看下列方式,也許孩子會從「不要」改為「好啊」。
- 告訴孩子應該要做的事,而不是不要做的事
每天父母最常對孩子說的話就是不要跑、不要碰、不要吵…等,這些話其實連大人都不愛聽,感覺好像一再被說教。試試看,與其說「穿新衣服不要躺在地上會弄髒」,不妨改為「請坐在沙發上,新衣服才會一直乾淨漂亮」。音調也很重要,不需要大吼大叫,只要用平靜、堅定的聲音,孩子更容易聽話照做。
- 清楚說明要求的原因
當孩子只是一昧地被要求遵守命令時,通常無法心甘情願。若是能夠用簡單易懂的言語向孩子說明要求的原因,或是無法依照孩子心意的原因,他們會了解並且比較願意欣然接受建議的。
- 不要老是替孩子決定一切
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助理教授Angie T. Cranor博士建議 :「給孩子選擇的機會可以幫助他們滿足控制欲,例如 : 每天要穿的衣服、要去哪裡散步等,當他們自己做了決定,很容易感到自豪,並且更有可能在將來對你的要求說 “好”。
- 孩子表現良好時給予獎勵
當孩子在大賣場胡鬧時,父母常常會給孩子點心零食或一些小承諾,為的就是安撫孩子的情緒,這個方法也許暫時達到效果,但日後孩子更可能會變本加厲。Sargent醫學博士建議 : 「獎勵的方式不限於金錢或食物,當孩子表現良好時,給予擁抱、親吻、稱讚、貼紙、蠟筆、多玩5分鐘、睡前多說一個故事…等,都是個不錯的獎勵方式 。重點是,一定要盡快即時提供獎勵,因為對幼兒而言,時間觀念十分抽象,若是要他們一直等待,以後他們對於獲得獎勵可能就不會抱持太多期待了。
Reference :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