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鄧舒展

在全球十個最棒的恐龍博物館中,柏林自然博物館名列前茅,這裡也是德國最大的自然博物館。它的名氣、魅力以及風靡程度,可從最近的地鐵站由此而更名略知一二。在2009年,柏林地鐵六號線的這一站正式改名為「自然歷史博物館站」(U-Bahnhof Naturkundemuseum),慕名而來的遊客可以在地圖上輕鬆找到。你只需花8歐(學生票5歐)購買入場券,便可瞬間重返恐龍時代。

KDG1

儘管出發前在網上查閱了一些相關的資料,進入展館之後還是被眼前這隻恐龍界的長頸鹿,布氏腕龍(Brachiosaurus brancai )震懾住了。作為博物館的其中一位“鎮館之寶”,它可是大有來頭。它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恐龍骨架,因此被列入金氏世界記錄大全。在這個恐龍世界中,展示的大多是一億五千萬年前晚侏羅紀時期,生活在東非坦尚尼亞湯達鳩(Tendaguru)地區的恐龍。其中這隻被遊客暱稱為奧斯卡(Oskar)的布氏腕龍,為了與其他北美和非洲的布氏腕龍區分開來,在2009年被科學家重新賦予了「長頸巨龍」(Giraffatitan brancai)這個名字,更加符合它13.27米的傲人身高。科學家估計一隻成年的長頸巨龍可重達50噸,擁有如此長的脖子,它的心臟必須有足夠的動力提供大腦所需的血液,因此單單是它的心臟,就約摸有400公斤重!

KDG2

在它身旁的也是恐龍界的一位巨星,卡內基梁龍(Diplodocus carnegii),聽到它的名字自然會聯想起美國的鋼鐵大王安德魯·卡內基。在卡內基對於慈善事業的投入與資助下,一隻考察隊在美國科羅拉多發現了三具梁龍化石,組裝出世界上唯一完整的梁龍骨架,並以「卡內基」命名。隨後,梁龍的身影遍佈美國、英國、法國、西班牙、奧地利,按照原來的模樣複製分別贈予這些國家的自然博物館,其中一具來到了柏林。它身長27米,普通相機無法捕捉到它的全貌,只有身臨現場才能深切感受。

KDG3

這兩位「老大」,長頸巨龍的頭幾乎觸及屋頂,而卡內基梁龍的脖子和尾巴幾乎橫跨了整個大廳。儘管擁有如此巨型的體型,它們都屬於「溫順」的草食性恐龍。它們在進食樹葉時,並不會細嚼慢咽,而是將食物直接吞下去,為了攝取足夠的能量,它們從早到晚都在不停地吃東西,是名符其實的「吃貨」。

KDG4

在它身後的是釘狀龍(Kentrosaurus),是我們較為熟悉的劍龍科的其中一屬。它的化石也是在湯達鳩山地區被挖掘出來的。細心觀察會發現釘狀龍與劍龍的最大差別在於它背部後方延伸的尾巴上的成對尖刺,以及肩膀兩側的一對帥氣的尖刺,它們不僅具備自我防衛的功能,還可能在求偶和交配過程中用以吸引異性。科學家們還推測,那些沿著頸部與肩膀排列的小型板甲,或許可以幫助他們調節身體的溫度。

KDG5

值得一提的是在大廳的兩個角落,能看到由ART+COM公司提供的七個「侏羅紀望遠鏡」(Jurascope),只要轉動望遠鏡、對準其中一隻恐龍,便能讓它「復活」。在30秒的動畫裡,恐龍骨架里的器官、骨架外的肌肉和皮膚會一一復原,恐龍們會回到它們生活的棲息地,開始移動、進食或獵食。在這個過程中會配有音效,大大增加體驗的真實性。最後恐龍會回到原來的位置,時間靜止,變回一副骨架。以下是博物館網站提供的視頻連結,給大家感受一下。【Juraskop Diplodocus MfN Berlin

KDG6

另外一隻體型相對較小的是叉龍(Dicraeosaurus),乍眼看上去它和梁龍的體型很像,但叉龍的頸部相對較短和寬,頭部也比較大。它的尾巴也沒有梁龍那麼長。每隻恐龍旁邊都有各自的文字簡介和屏幕,用手指觸摸畫線的關鍵字,便可看到相應的動態展示。叉龍整個身體的重心位於骨盆前面,它們可以借住尾巴和後肢的力量支撐起身體,去吃樹梢上的葉子。

KDG7

位於大廳一側的角落有三副恐龍骨架,分別是異特龍(Allosaurus)、橡樹龍(Dysalotosaurus)和輕巧龍(Elaphrosaurus)。異特龍屬於掠食性恐龍,為了顯示與其他草食性恐龍的不同,展覽唯一能看到完整形態的只有異特龍的頭部,特別是那些銳利的牙齒,還故意製作出口腔內的唾液,讓人不寒而慄。而它旁邊體型較小的橡樹龍也被稱為「無法捕捉的蜥蜴」,它們有強壯的後肢,善於奔跑,以速度優勢來逃脫肉食性恐龍的追殺。在它身後的輕巧龍是另一種肉食性恐龍,同樣擅長奔跑的輕巧龍可以輕易追捕小型的獵物,不同的是它們會用細長的頸部來挖掘腐肉來進食。

KDG8

KDG9

除了這些大大小小的恐龍骨架之外,柏林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另一個寶物是聞名於世的始祖鳥(Archaeopteryx )柏林標本化石,被單獨展出在大廳的一個「不起眼」的角落,因為我根本沒有發現它的存在。又或許是我太專注於恐龍骨架了,竟然錯過了它的存在,只能在網站上找圖片給自己解饞。始祖鳥在進化史上的意義重大,在它身上能看到爬行類與鳥類動物的身影,它們也被視為舊物種向新物種過渡進化的證據。這副始祖鳥化石被譽為生物進化史中的「蒙羅麗莎」,有計劃前往的朋友們記得要特別尋找它的足跡,一睹真容。

KDG10

圖片來源

KDG11

在大廳四周還展出一些同樣在湯達鳩地區挖掘出來的動植物化石,其中有翼龍(Pterosaurs)、多種海洋生物、珊瑚和貝殼等,更完整地展現出這個地區的地貌以及曾經在這裡生活的「居民」。

KDG12

對於恐龍迷來說,常設展區的恐龍骨架只是前菜,重頭戲設在博物館的東翼展館。這個特展以它的主角名字來命名,單看海報的牙齒很難猜到展出的是什麼。懷著強烈的好奇心走進去一探究竟。

KDG13

這個展廳燈光明顯暗沉了許多,為了襯托這位來自美國的客人,特里斯坦-奧托(Tristan Otto),全世界保存最完好的雷克斯暴龍(T rex)標本。暴龍相信是最為人所熟知的恐龍種類,無論是電影熒幕或是小說故事,出現得最頻繁非它莫屬,可謂恐龍界的Superstar。而眼前這隻以它收藏者的兩位兒子而命名的暴龍,不再是虛構、複製的,而是真實出土於美國蒙大拿州的原態骨架,這也是在歐洲的首次亮相。

KDG14

另一側特別展示了特里斯坦的顱骨,它是目前發現保存最為完整的暴龍顱骨,當你走近觀察它的每一顆牙齒,仿佛能重現7千年前捕食獵物的血腥場景。對於古生物學家來說,顱骨的每一個部分都能提供不同的線索,透過細緻的科學研究加深對於暴龍的瞭解。

KDG15

展廳裡面循環播放著目前的研究成果以及科學家想要解答的問題。經過四年的挖掘和復原,總共有170塊骨頭被保存了下來,組成一隻完整的暴龍需要大約300塊骨頭中,相比其他早於它發現的暴龍而言,這是非常了不起的結果,這也是特里斯坦之所以超越其他暴龍、脫穎而出的重要原因。

KDG16

站在這隻長12米,高3.6米的暴龍下面,近距離地仰視它身體每一處特殊的骨骼,一種崇拜且敬畏的感覺油然而生。這些曾經在陸地上的霸主,遭受到何種滅頂之災,它們的年齡、死因究竟是什麼,依舊是未解之謎。

KDG17

在離開博物館前,記得去禮品店逛逛,3D效果的明信片或冰箱貼製作精美,是很好的紀念品。

KDG18

走進「自然歷史博物館站」準備離開時,發現墻上有1:1大小的異特龍平面模型。記得幾周前第一次路過這裡的時候,根本不知道為何這裡會有恐龍,更不用說叫出它的名字。但經過這次重返恐龍時代之旅,對於這個神秘的恐龍世界,又多了幾分瞭解和喜愛。如果你也是恐龍愛好者,這絕對是讓你流連忘返的朝聖之地。

KDG19

溫馨提示:
柏林自然歷史博物館開放時間:
週二至週五:9:30 – 18:00
週六/週日/节假日:10:00 – 18:00

Tristan特展只持續到2018年12月5日,想要在柏林膜拜暴龍真容的朋友們要趕緊列入你們的wishing list裡面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