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韋冠宇 諮詢:光光老師

無論孩子處在什麼年齡,都可能會有令爸媽無法理解的言行,而被貼上「難以溝通」的標籤,這就是親子衝突即將發生的前奏了。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技術長光光老師認為,爸媽照顧孩子不是負責吃喝而已,和孩子互動、溝通,才是更需要投入時間與心力的。從出生到成人,孩子在各個階段分別有不同的發展重點,爸媽只要掌握溝通重點,擔任適當的陪伴角色,對親子關係的和諧和孩子的性格發展,都有正面幫助。

孩子陪伴的重點,光光老師針對孩子發展的三個階段:學齡前(6歲前)、學齡期(6至12歲)、少年期(12歲後),說明爸媽在各階段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溝通方式皆有不同。

6歲前:給予足夠的安全感
「在孩子6歲前,爸媽扮演的角色是『啦啦隊隊長』或『教練』,負責給予孩子安全感,引導孩子培養出好的習慣。」光光老師指出,孩子3歲後雖然已經能說出大量字句,但對語意的理解程度還不高,所以爸媽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要儘量把詞句講得簡短明確,他們才容易理解與接受。

此外,也因為孩子表達能力還不成熟,所以常會無法講出自己想講的,這時候爸媽就可以試著幫他們把句子講清楚,當孩子發現自己的心情被理解、被接納,情緒才會比較穩定。

6-12歲:引導孩子自主、喜歡分享
第二個階段是6至12歲,也就是國小時期,光光老師表示,此時爸媽的角色轉換成「顧問」,不再事事都替孩子安排、規劃。「在這個階段,孩子發展的是規範和自主能力,爸媽要多和孩子練習分享和討論,譬如說多問他們『你覺得該怎麼做呢?』引導他們思考,學會解決問題的能力。比起關注成績,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分享他們學到的東西以及學習的喜悅,當爸媽願意重視孩子的分享,就會讓他們更喜歡學習。」

12歲後:先傾聽,再建議
12歲開始進入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層面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變得和爸媽比較疏遠,而寧可把時間花在同學、朋友身上。光光老師說明,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期望得到同儕的認同與自己的空間,所以爸媽此時擔任的是「夥伴」,比起給予建議,用心傾聽他們內心的聲音更為重要。

「如果情況許可,爸媽可讓孩子有個自己的專屬空間,當這個欲望被滿足,孩子情緒穩定度比較高,也會更願意和爸媽溝通。」

這個時期的孩子普遍也被認為處於「叛逆期」,親子衝突十分頻繁。有鑑於此,光光老師補充,和青春期的孩子溝通,爸媽有兩個重點要注意。

「和他們交談時,應避免在他們還沒講完話就插話。現在的環境變化很快,孩子學習的、接觸的東西可能都和我們經驗很不一樣,所以盡可能等他們把想說的全部說完,爸媽再給予建議。第二,青春期孩子講話的表情、語氣通常都不是很友善,所以建議爸媽多以紙筆、文字來溝通,可以減少因為情緒起伏而引起的親子衝突。」

延伸閱讀:
孩子羨慕同學什麼都有…爸媽該如何引導?
請問你有問題嗎? 5個拆解小步驟,解決你和孩子的問題

本圖/文由「BabyHome」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出處:http://info.babyhome.com.tw/article/15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