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艾利克

根據IMF網站2024的人均GDP數據,台灣的人均為34,430美元,高於韓國與日本,前幾天行政院的國家發展計畫,也訂出讓人均GDP突破4萬美元的目標。一個國家的GDP反映了該國的經濟發展程度,然而,對於許多台灣民眾來說,這些統計數字與實際生活感受之間卻存在著巨大落差。

大家最有感的便是薪資,儘管數據顯示台灣經濟表現不錯,但大部分人仍然感到薪水不高、生活壓力大,對於整體經濟的蓬勃發展無法產生共鳴。首先,人均GDP代表的是一個國家整體經濟產出的平均值,但這並不等於實際所得的薪水,近年來台灣的經濟成長主要受益於科技業,服務於該產業的不少工作者確實獲得了豐厚的薪資報酬,而其他產業並未享受到這個經濟果實。此外,大型企業與中小企業的薪資待遇也脫鉤,即便服務於相同產業,不同公司的薪資差異也相當懸殊。

過去幾年來台灣的薪資長期低迷,比起房價和物價的增長,薪資的增幅顯得微不足道。在人均GDP逐年上升的同時,普羅大眾卻感受到購買力的減弱和生活質量的下降。另外,財富分配不均也是造成民眾對經濟增長無感的原因之一。有著高薪的科技業人員可以藉由購入開槓桿購入資產,讓資產隨著時間增值,讓自己的財富能快速躍升,台灣的財富逐漸集中到少數富裕階層手中,多數家庭的財務狀況並未改善。

亞洲 亞洲人 銀行 銀行業 鈔票 業務 購買 現金 抓 中國的 特寫 硬幣 計數 信用 貨幣 經濟 經濟 金融 財政 金融 手指 手勢 金 搶 握 手 投資 貨幣 金錢 付 付款 付款 節省 購物 開支 台灣 稅 財富 字
圖片取自:(示意圖123rf)

政府政策的短視和失效也是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之一,儘管政府提出了多項經濟改革和勞工保護措施,但這些政策往往因執行力不足或設計不周而無法真正改善勞工的處境。例如,提升了基本工資,但幅度不足以應對實際生活成本的上升。而一些企業為了減少支出,選擇壓縮人力或增加勞動強度,這使得勞工即使薪資有所提高,也無法擺脫加班過多、工時過長的現狀。

最後便是國際市場與台灣內需市場的脫節,台灣的經濟成長大多依賴出口,這使得國際市場的需求波動對台灣經濟有著直接影響,台灣的內需市場發展不足,導致經濟成長成果無法有效地轉化為國內消費動力,當國際市場需求疲弱時,台灣經濟容易受到影響,而國內消費力不足又進一步限制了經濟的增長潛力。

台灣人均GDP的上升與薪資增長停滯之間的矛盾反映了經濟結構與分配機制的失衡。產業結構單一、財富分配不均、政府政策執行不力以及內需市場不足,都是導致民眾對經濟成長無感的關鍵因素,比起追求GDP數值的增長,讓普通民眾對經濟成長「有感」也同樣重要,政府受要做的便是均衡產業發展與改善勞動條件,並加強內需市場的發展,讓經濟成長的果實能真正落實到每一位民眾的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