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文:林明杰 (SMIT社團法人中華採購與供應管理協會 監事)
平台時代,你的對手將不再只有同業,而可能來自任何領域!給傳統產業轉型最重要的成功關鍵!平台革命時代,當勁敵可能來自毫不相干的產業,企業應該如何因應?
平台策略不是網路產業的專利,當誠品成功從傳統書店演變成藝文生態圈,STRELKA從代工業者轉型成設計品牌,任何一個要在劇變未來存活的企業,都必須參與這場平台革命!
近年網際網路的興起,使得存續千百年最具商業價值的「平台模式」再次吸引眾多創業家的重視,目前包括社交網站、電子商務、包裏快遞、信用卡、搜尋引擎、線上遊戲、地產開發、商品現貨期貨交易、航空陸路交通運輸等產業,均出現使用「平台模式」大膽嘗試創新理念的「復古」業者,根據產業專家表示:全球百大企業裡,有60%企業包括:蘋果、Google、Yahoo、微軟、時代華納、UPS等著名公司其主要收入均源自於「平台模式」的運用。
何謂「平台模式」?為什麼說使用「平台模式」是「復古」業者?這是因為「平台模式」並非近代的產物,早期歐洲的「市集」、亞洲的「傳統市場」及現代的「購物中心」等,均是運用「平台模式」提供交易的好例子,「市集」、「傳統市場」及「購物中心」等「平台」,它提供了完善的交易規則(如稅收或分成比率、營業時間、結帳作業)與互動環境(如廣場、垃圾處理、樓層管理),開放給商店、攤販、消費大眾等群體互動,只要平台的規模越大,就會有越多的消費大眾前來,越多的人潮又吸引更多的商家進駐,更多商家也促進販售商品更多元,多樣化的競爭也提升商家的產品及服務品質,如此一來更吸引更多民眾前來消費,更多消費大眾又再一次地推動促使商家更積極地參與,而造成獨特正向循環「平台模式」的生態圈;然而,這種已存在千百年的商業模式,在近代網際網路的推動下加強了「平台模式」的影響力,它橫掃所有產業的每一市場,目前已有:音樂、電信、出版等產業被平台策略徹底改變,而尚未被波及的產業也將會受到平台策略的洗禮,因此,認識與瞭解「平台模式」在二十一世紀與過去的不同及對產業的影響,就變成當下值得再次研究探討的議題。
本書作者體認此一趨勢,認為二十一世紀將是人類歷史上商業行為全面普及「平台策略」的分水嶺,雖然社會上已有許多如:臉書、亞馬遜、淘寶、騰訊等運用平台策略而成功的例子,但失敗的例子更是不勝枚舉,本書作者有感於經營平台的策略和一般實體企業的策略迥然不同,為了提醒讀者「平台革命」已經來臨,作者們研究了近百家藉由平台策略而成功的海內、外企業,並有系統地歸納出平台策略的類型、構成要件、發展如:界定平台與多邊市場、定價及補貼設計、如何驅動正向循環及因應平台間的競爭等策略,制定出一套得以讓讀者依循實踐的決策框架,閱讀本書將可協助讀者解決運用平台策略時所面臨的種種挑戰。
本書作者之一陳威如先生,台灣出生旅居美國於美國普渡大學取得策略管理博士,曾在法國INSEAD歐洲工商管理學院任教多年,並曾獲選傑出教授及教學獎,目前任職中國上海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副教授,講授平台策略及打造創新型企業等策略管理課程;另一作者余卓軒先生,中國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企業管理碩士,曾任擔任企業責任全球論壇主席,聯合國會議正式觀察員等職務,目前任職Prophesee Entertainment世界觀概念公司故事總監,主要從事創意概念與平台商業模式的研究,同時也是撰寫小說、商業、遊記等多領域的自由作家。
本書含第零章及結語外全書共六章,作者先以第零章:平台,是你我每秒鐘生活的代名詞,介紹與人們從早上起床、出門上班、工作、乃至於下班、交友及與家人互動等生活作息相關的每一項服務產品,均已由「平台模式」概念的企業取代了過去傳統產業廠商的角色,提醒讀者留意:這種革命性的「平台模式」正悄悄地改變現代人的生活作息,然而市面上研究平台商業模式的書籍卻很少,因此,本書深入研究近百個海內外的創新平台企業,不僅介紹馳名中外已擁有良好成績的平台企業案例,並探討一些台灣特殊案例,以系統性的方式構築出平台模式的概念,提供具體的實務思考框架與分析架構,而能協助讀者深入理解平台模式及如何發展贏者通吃的平台生態圈以維持讀者企業之競爭優勢。
本書接著依「平台事業」的:機會、設計、成長、競爭等四大發展程序主題,將全書分為六章,第一章 平台商業模式帶來的變革與機會,介紹網際網路的興起促使「平台模式」將傳統線性的產業價值鏈重組,變為頭、尾兩端的生產者與需求者以「線上出版平台」跨過原本產業價值鏈之出版社、印刷廠、經銷商、零售商而直接互動,來說明「平台模式」帶來的變革,接著再以台灣用戶超過一千七百萬人之LINE及中國在2010年用戶即超過一億人的QQ通訊軟體,說明在網際網路發達的時代,會發生贏者通吃「網路效應」的原因,最後,作者以發掘消費市場中潛在網路效應的契機,將是各產業、各市場所有廠商轉型、獲利成長的關鍵。
第二章 平台生態圈的機制設計,發展平台事業首先應跳離傳統產業產業上、下游及僅專心服務下游單邊使用者的觀念,平台事業應至少可服務供、需「雙邊」如前述起點中文網的作家與讀者或拍賣網的買家與賣家等,但更多的平台跨足多方如Yahoo奇摩提供「網友」有效接觸無數「內容網站」達成資訊搜尋,並以此吸引「廣告商」加入,打造成服務「三邊」的平台,此外,還有更複雜服務四、五或更多邊群體的「多邊」平台,因此,定義「隻邊」或「多邊」使用群體便成為建立平台事業最基本的工作項目,接著作者介紹中國開心網、美國臉書等平台,如何激發「同邊」及「跨邊」使用者,及產生「網路效應」之手段,此外,並介紹:維護生態圈品質、如何規劃獲利模式、與發展多元獲利管道等的方法。
第三章 平台生態圈的成長,介紹使平台企業得以發展的「企鵝行為」、「從眾效應」、「臨界數量」等概念,並介紹「吸引早期使用者」、「正向循環」及「鞏固既有用戶」等成長策略案例;第四章 平台生態圈的創新,則是作者再闢專章探討平台事業的另一重要成長策略-創新,本章介紹包含括地理、時間、設立實體設施等成長策略,最後作者更貼心地以台灣誠品書店及天昌工業為例,說明:傳統產業如何轉型為平台模式之實例。
第五章 平台生態圈的競爭,與第六章 平台生態的覆蓋戰爭,自古以來商機的出現必定也會伴隨著會帶來「競爭」,平台模式的興起也為商業競爭帶來重大的改變,商業競爭不僅是企業間的肉搏戰,而是更全面更深層的競爭,不僅獲利模式、或是生態圈間之競爭,更恐怖的是:平台模式的競爭結果,不像傳統產業僅造成產品/市場佔有率的減少,而是對手會撲天蓋地將你「覆蓋」,造成它完全取而代之並將你逐出市場的結果。
我們現在恰好正處在歷史波浪的尖端,本書作者估計未來幾年內絕大多數的商業領域,甚至政府及非營利組織也將會受到「平台模式」的洗禮,而徹底改變人們的商業行為、企業經營模式及文明演進的方式,瞭解「平台模式」、認識「平台革命」都將使讀者更能適應未來轉變帶來的衝擊;最後請各位構思:本會在供、需雙方間,應如何改變,如何建構一個供、需雙方「平台模式」,讓本會得以在歷史浪潮衝擊下,而仍保有機構繼續存在的價值。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