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一芝

「阿嬤,腳還腫嗎?」聽到樂文診所院長章殷超的呼喚,家住在貢寮內寮、 84歲的阿嬤蕭簡圓又驚又喜迎出來,「不是明天計程車就要載我去你診所,你怎麼自己上山來看我?」

白天兒媳都外出工作,只剩她一人的蕭阿嬤,十多年來,已經習慣每兩個星期見章殷超一次。剛開始由鄉公所的公務車接送,後來改成計程車。

門診後拎著藥箱出診

蕭阿嬤享壽105歲、七年前過世的婆婆,也是章殷超的病人,不會騎車的蕭阿嬤感嘆,「住在這裡看醫生真的很不方便,還好章醫師留在這裡,他都念我,不能太勞累,」她不好意思說。

直到現在,蕭阿嬤都以為接送民眾下山看診的計程車,是大企業的善心,殊不知,竟是章殷超自掏腰包從台北請來的,一趟2400元,一個月兩趟。

剛滿50歲的章殷超,念台大醫學院家醫科時,就是老師心目中最器重的學生之一。1997年支援新北市偏遠地區醫療,被派到貢寮衛生所(現更名為群體醫療執業中心)當主任後,19年來從沒離開過貢寮。

家住木柵的他,對貢寮每戶人家如數家珍,健康狀況更瞭若指掌,「這是里長家,一天抽三、四包菸,後來癌症過世,這個老人家也走了,是素梅的媽媽……,」貢寮幾乎沒人不認識他,還有鄉民勸他出來選議員。

很多人不解,為何他不像其他同學或學弟妹,服務兩年,就回台北的大醫院,而選擇留在偏鄉貢寮?

「這是血液,身上流的血液就喜歡和偏鄉民眾在一起,」章殷超毫不猶豫地回答。他話鋒一轉,坦言在台中開診所的父親,剛開始對他留在貢寮不太滿意,但並沒反對,「家人對我最大的支持,就是沒有反對。」

到了貢寮,章殷超才知道,醫療資源有多匱乏,關鍵就卡在交通不便。

同樣是青壯人口外流,居民多半為老弱婦孺,但貢寮不像原住民自成聚落,而是幅員遼闊、聚落更分散,感覺比原住民社區還偏鄉,導致許多老人家要看病,得想辦法找人載下山,到衛生所就醫,甚至舟車勞頓、風塵僕僕到最近的大醫院基隆長庚。

章殷超不忍心看身體不適的長輩拖著病痛搭車就醫,但當時衛生所人力又不足,他只好在看完白天門診後,拎著簡單藥箱,在貢寮披星戴月地出診。

他之後體認,如果他離職,把主任位置讓出來,但自己又繼續留在貢寮服務,那貢寮至少能再增加一半人力。這麼偉大的「犧牲」決定,儘管身邊的人都反對,他仍義無反顧的執意離職。

1999年,他真的離職,只有兩天在衛生所看診,其他時間都花在巡迴醫療,之後他更擴及到平溪、瑞芳、金山和雙溪做居家訪視,守護整個東北角。

號召專科醫師赴貢寮看診

「在診所、衛生所等病人來,比較省事,卻看不到病人在家的狀況,」章殷超舉例,也許醫生要求病人使用器材復健,不知對方經濟狀況不允許,或者病人亂吃藥、保存方法出錯,這樣一來,縱使醫生再高明也枉然。

他也知道家醫科的局限,於是登高一呼,號召專科醫師定期赴貢寮,由鄉公所派車接送病患到定點診治。後來公所交通無以為繼,才接受金控基金會的善款,聘請計程車,兩、三年後基金會改組,不再支付費用,他二話不說自己吸收,一做就是十幾年。

為了讓醫療資源落地生根,2004年章殷超砸下積蓄,在貢寮老街開了「樂文診所」,打破偏鄉診所都開在衛生所旁的慣例,讓醫療資源均衡分配。

對貢寮人來說,樂文診所等於是第二個衛生所,因為衛生所能做的治療,全都難不倒章殷超,除了沒辦法照X光,但他的用心,卻少有醫生能比擬。

每晚看完診,還要開一個小時車回木柵的章殷超,不會馬上離開,而是一個人靜靜地坐在掛號台前,翻開當天看診病患的病歷,思考如何讓他們更快恢復,有時還會親自打電話囑咐,把病人嚇一大跳。

他還有很多事想做。診所外低調的招牌上寫了「健康園」三個字,意思是說他不只是醫生,還要宣導防治,像是戒菸、保養、減重或體能訓練,避免往後更多不舒服纏身。他還打算休診後,擺幾張桌椅,提供免費咖啡、茶點,讓當地民眾能到這裡喝咖啡談心。

章殷超太清楚,有些家庭經濟、感情狀況的問題,連他也解決不了,只能給心理支持,至少過程裡,讓民眾有浮板可以抓。

人在台中的章媽媽,很擔心他平時一個人在偏僻的貢寮,是否有吃飽穿暖,接受採訪時,正值冬至,章殷超才從診所出來,就有位年過七旬的阿嬤,問他要不要吃湯圓,「在貢寮有一堆媽媽和親人照顧我,」他的表情透露著幸福和滿足。

章殷超大概是台灣極少數一身負債的醫師,但是他不擔心,因為貢寮民眾的健康,就是他的財富。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3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
【立即購買遠見雜誌3月號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