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騎鯨人
台灣的能源政策,像極了一部驚悚又荒誕的小說。被迫上場的主角是我們的農民和漁民,配角是鋪天蓋地的太陽能板,幕後推手則是一群認為「目標即成果」的政策制定者。這部劇的核心衝突在於,我們所期待的「綠色未來」是否真的能如願以償,還是最終淪為大自然的惡作劇?
政府這些年來描繪的綠色天堂,認定再生能源是「非核家園」政策下的靈丹妙藥。他們為此設計了雄心勃勃的「漁電共生」計畫,在漁塭上架設太陽能板,讓漁民繼續養魚的同時,太陽能板在頭頂吸收陽光發電,達到一魚兩吃的完美平衡。看似完美的方案,讓政策報告中的未來台灣仿若綠能天堂,不僅減碳達標,能源也自給自足,生態與經濟皆大歡喜,全球領袖們望塵莫及。
圖片取自:(wikipedia )
然而,當理想落地,現實卻狠狠打了政策一巴掌。漁電共生計畫的推行,並未如預期一般讓人喜笑顏開,反而暴露了政策中的許多缺陷。首先,漁電「共生」名不副實。太陽能板的架設,阻擋了陽光與空氣流通,讓漁塭的水質逐漸惡化,甚至出現魚群大量死亡的情況。試想,當魚兒無法適應這種新「居所」,也許牠們正暗自懷疑,自己是否誤入了全球暖化版的「地獄魚塭」。 政策的執行經常強行忽略漁民的聲音,施工程序猶如「先斬後奏」,仿佛一切已成定局。當地居民不僅感受到生計的壓力,更對自己的土地再也沒有話語權倍感無力。這種被漠視的心情,就像你拿著燒餅,還沒咬下卻發現芝麻掉滿地一樣悲催,不禁讓人想起蕭伯納和女記者之間的經典對話。女記者天真地問蕭伯納:「如果我們結婚,生出的孩子既有您的智慧又有我的美貌,那該多好!」蕭伯納卻冷冷回道:「如果恰好相反呢?」短短一句話,狠狠戳破了美好期待背後可能潛藏的陰暗面。
「漁電共生」計畫又何嘗不是這樣?政府憧憬的是理想中的雙贏局面,漁民賺錢、能源增長、環境友好。但現實卻是另一種「反向結合」,漁塭荒廢、魚群死絕,太陽能板的發電效率還因環境條件不穩定大打折扣。漁民養不起魚,國家也收不到足夠的電,雙方輸到脫褲,真是大寫的諷刺。政府或許會說:「這只是過渡期,未來會更好!」然而,現實問題並不會因為樂觀的口號而消失。舉例來說,當我們因太陽能板發電不穩而導致電力不足,最終還是得靠燃煤發電來填補缺口,那麼我們為了減碳而推行的綠能政策,是否本末倒置?
我們不否認再生能源的價值,也不否定政府推動綠能的初衷。但政策的推行不能只靠高喊口號和堆砌數字來博取掌聲,還需要腳踏實地的執行與反思。否則,這些「美好的期待」很可能會像蕭伯納說的那樣,發展出令人哭笑不得的結果。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