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夜未央編譯

分析人士警告說,中國作為世界電動車生產大國的迅速崛起使得西方遏制其出口的努力變得困難重重,這意味著它們甚至可能扼殺應對氣候變遷的鬥爭。

歐洲議會預計將於週五投票決定是否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車徵收高額關稅,這是保護其汽車產業免受低成本補貼競爭的一部分。

美國也試圖阻止大量廉價的中國電動車湧入其市場,削弱其本國汽車巨頭的實力,並抬高美國工人的薪資。

長期以來,西方列強一直對中國「產能過剩」的風險表示擔憂,而北京的巨額工業補貼和國內消費疲軟加劇了這一風險。

但專家表示,由於西方熱衷於實現雄心勃勃的氣候目標以及加快向綠色能源轉型的需要,因此它無力支撐其停滯不前的汽車產業。

Sino Auto Insights董事總經理塗樂告訴法新社:「如果沒有中國電動車的幫助,歐盟和美國不可能在最初制定的時間內實現其氣候目標。他們要嘛需要協調他們的目標,要嘛允許一些中國電動汽車進入。」

中國在汽車產業和推動綠色能源以遏制不斷上升的排放方面長期落後於西方,但中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產國。

但隨著中國擴大綠色能源生產和減少排放的努力,電動車及其必要零件的產量激增。

華盛頓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分析發現,這項政策使北京在2009年至2023年間為電動車產業投入了超過2,300億美元。

清潔 汽車 驅動器 生活方式 馬達 功率 能源 人 戶外 生態 替代 女 運輸 業務 未來 訴訟 電池 英俊 技術 發動機 收費 背景 混合動力 女人 汽車 概念 插頭 行業 企業 綠色 燃料 高加索 環境 汽車 電動 車輛 女實業家 企業家 站 城市 供應
圖片取自:(示意圖123rf)

進軍拉丁美洲

來自北京的補助和支持一直是「中國電動車市場快速成長的關鍵因素」。這項舉措使得比亞迪(BYD)等中國汽車巨頭去年的年度利潤創下歷史新高。

據國際能源總署稱,到2023年,全球銷售的電動車一半以上是由中國公司生產的。其中大部分是由國內消費推動的,根據研究公司Rystad Energy的數據,12月全球銷售的所有新電動車中,69%來自中國。但中國電動車巨頭毫不掩飾其海外野心。

比亞迪曾表示,希望躋身歐洲前五大汽車公司之列,並計劃在匈牙利和土耳其開設工廠。

中國汽車製造商甚至正在進軍拉丁美洲——根據聯合國機構國際貿易中心的數據,他們去年在該地區銷售了85億美元的汽車,而2009年為22億美元。

顧問公司AlixPartners的分析師估計,到2030年,中國企業將佔據全球汽車市場33%的份額。

華盛頓一直在尋求提振國內電動車市場,並於7月公佈了17億美元的撥款,以幫助擴大或振興生產電動車和零件的汽車設施。

2022年《通貨膨脹削減法案》為美國能源轉型提供了約3,700億美元的補貼,包括對美國製造的電動車和電池的稅收減免。

中國競爭對手的快速成長給華盛頓和布魯塞爾敲響了警鐘。

CSIS智囊團高級研究員伊拉里亞·馬佐科 (Ilaria Mazzocco) 告訴法新社:「令人擔憂的是,這些公司如此迅速地獲得瞭如此大的市場份額。人們正在推動電氣化——他們擁有最好、最便宜的電動車。」

白旗

分析人士表示,歐盟根本無法像美國那樣採取強硬立場,美國指責北京「作弊」,並對來自中國的電動車徵收100%的關稅。

然而德國汽車製造商的利潤嚴重依賴中國市場,歐洲最大的兩家汽車製造商現在在中國電動車品牌中擁有大量股份,因此這些公司的成功符合他們的最大利益。

這些公司「已經揮舞白旗,決定不再競爭,寧願合作」。全球努力減少排放也使情況變得複雜。

美國永續發展智庫RMI的分析師在8月寫道:「應對氣候變遷的迫切性需要世界更快採取行動,推動所有部門的能源轉型,並呼籲使用更多清潔能源和更多電動車。中國可以為世界提供更清潔、高品質、價格實惠的汽車。」

烏蘇拉·馮德萊恩 (Ursula von der Leyen) 領導下的歐盟委員會推動了一項雄心勃勃的立法「綠色協議」,其中包括從2035年起禁止新型內燃機汽車等旗艦措施。但分析人士表示,如果歐洲道路上沒有源源不絕的電動車,這個目標將很難實現。

雖然歐盟的努力,旨在保護當地產業並確保公平競爭,但它們可能會無意中限制電動車的可用性和可負擔性。這可能減緩向電動車的過渡,而這對於應對氣候變遷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