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王微曦   

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延燒,地方及中央衛生單位,經多日查緝、追尋,終於發現病毒的來源,來自一種名叫「米酵菌酸」的毒素。這毒素大家以前都不熟悉,後有學者專家取名叫「米酵菌酸」。使用多日後,大家也習慣了,但衛福部突然發現不妥,日昨再邀集食品、毒理、微生物等專家及食藥署、農業部農糧署、農試所、環境部化學署、台北和新北兩市衛生局長、台大副校長張上淳等,舉行專家會議。會後,衛福部次長王必勝表示,因為國內使用米作為成分的食品種類眾多,米酵菌酸會讓不少民眾望文生義,對米產生恐慌,怕影響種米農民的生計,故覺得米酵菌酸翻譯得很不到位,因此,要將米酵菌酸,改譯邦克列酸。

ADDY9007
圖片取自:(FB 王必勝 )

這使我想到莎士比亞有一句名言:「玫瑰即使不叫玫瑰,也不減其芬香」,其意就是名字只是一個代名詞,用什麼文字當其代稱,並不影響其本質。衛福部要用邦克列酸,取代米酵菌酸,只不過是一種鴕鳥心態而已。當民眾已熟悉米酵菌酸這名詞了,突然又要將其改為邦克列酸,只是顯得突兀,又增加記憶和使用上的麻煩而已,何況,有些學者專家已研究認為,部分米製品食物,若久未食用而冷藏,的確會因發酵產生有病毒的米酵菌酸,那麼,用米酵菌酸不是更切合實際狀況嗎?可以提醒民眾,有些米製食品,不宜冰藏久留再食用。那麼,何必改用邦克列酸這名詞呢?有些專家還建議採用「椰蜀菌酸」這一名詞,衛福部也怕讓椰子和玉米農業受影響,也同樣是不必要的想法吧!

衛福部不必改的偏要改,以前要改的卻不改。像四年前,新冠肺炎剛流行時,只因為從武漢源起的,有仇中思維的衛福部和綠營立委、綠媒,逮到這機會,就將此傳染病稱之為「武漢肺炎」。即使後來世界衛生組織,認為以地區來為流行疾病命名,有歧視之疑慮,決定全世界統一命名為新冠肺炎,英文統稱COVID-19。可是衛福部陳時中等官員及綠營政治人物和綠媒等,還是口口聲聲稱之「武漢肺炎」,至今還是如此,真是充滿意識形態的抗中思維。近四年來,兩岸之所以無法和解,這名稱其實也是原因之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