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鍾方 

認識快要一年的林阿姨,談起正在服用精神科用藥時,心中有百般無奈:「年輕的時候,不太會胡思亂想,有了年紀以後,變得有些神經質,常會莫名害怕、緊繃、焦慮,感覺上像是恐慌症,又不確定是不是自律神經失調,看了神經內科醫師做了檢查,交感神經過高,副交感神經被抑制了,目前轉診到精神科吃藥調節。」

心情變差,可能是血清素濃度太低

她的語氣中充滿軟弱、無助感,這時候「該不會是血清素濃度太低引起」的想法不斷湧入腦海,

原因是血清素是一種內分泌激素,與快樂、幸福情緒有關,又被稱為「快樂荷爾蒙」,目前研究發現,經常覺得不安,有害怕、焦慮的人比起開朗、積極的人,大腦中的血清素較為缺乏。

幾乎每個人都會有緊繃、焦慮情緒,特別是在面對壓力時,身體為了抵抗壓力會分泌腎上腺素處理壓力,此時自然會有肌肉緊張、心跳加速的緊繃、焦慮感受,當壓力源逐漸消失後,就會停止分泌,身體也會跟著慢慢調回到正常狀態。不過身體的調節機制不像切換器,只有「分泌」或「停止分泌」訊號,還會分泌一種抗壓力神經傳導物質進行調節,避免損害器官或組織,

目前已知的抗壓力神經傳導物質為血清素(又稱五羥色胺),有緩和身體對壓力的過當反應,以免產生難以掌控的壓力調節,一旦血清素分泌太少,超過一個人可以處理壓力的能力時,就會出現負面情緒。

有關注醫學常識的人,多少都理解血清素對人體的功效,但跟林阿姨提出「會不會血清素濃度太低,應該要多吃些含豐富色胺酸的食材,像是黃豆製品、堅果、海產、乳製品」說明時,她大概是第一次聽到這個名詞,狐疑問「這是什麼?為什麼跟食物有關?」

 視圖 切割 白 石 菜板 木 表 菜單 背景 火雞 烹飪 熟 食譜 黑色 新鮮 家禽 健康 飲食 生 板 熱量 迷迭香 雜貨 二 西紅柿 雞 魚片 調料 營養 食物 廚房 胡椒 晚餐 鹽 健康 香料 頂部 餐 美食 肉 吃 成分 生
圖片取自:(示意圖123rf)

血清素就像獎勵系統,給你快樂

林阿姨平日為生活忙碌,身體不舒服時才會就醫治療,對於醫學知識普普,沒有聽過血清素是很自然的事,如果解釋太多,擔心她更有壓力,於是輕鬆解釋,「妳就當血清素是一種獎勵,就像妳的努力得到別人鼓勵、稱讚,或者妳終於完成了某件開心的事,讓妳感到快樂、幸福,如果大腦常常讓妳有這種快樂感受,就表示身體裡面的血清素分泌正常,如果大腦感受不到這種快樂感,代表身體的血清素太少了,所以可以先從食物中攝取。」

不知道林阿姨到底有沒有聽懂血清素的作用,但她至少做了回應:「妳的意思是要多喝豆漿、牛奶、優格,還要吃些腰果、杏仁果、海鮮,吃了這些食物會減少害怕、緊繃、焦慮?」

多吃色胺酸食物,心情會變好

從生理作用機轉角度,黃豆製品、堅果、海產、乳製品是含有色胺酸,是製造血清素的原料,透過均衡飲食的攝取,原料會不虞匱乏,血清素較不會缺少,但要跟林阿姨解釋看不到的生理作用機轉,她可能又會陷入焦慮了,「妳應該聽過多吃水果、豬腳、雞爪有美白效果?因為水果有豐富的維他命C,煮熟的豬腳、雞爪會黏手,裡面有膠原蛋白,多補充,皮膚會變白,道理是一樣的,因為豆漿、牛奶、腰果、海鮮裡面有豐富蛋白質,多補充,會幫助血清素的增加,吃了一段時間後,妳就會感受到沒有這麼害怕、焦慮了!」

林阿姨終於笑出來了,「原來吃對食物可以讓自己心情變好!我會好好挑選來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