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鍾方
最近側睡時,總會覺得耳後的耳溝及耳背骨有壓痛感,所以會立刻轉為正躺睡,這是大腦以為是身體壓到了耳朵的自然反應,所以不以為意。
未料壓疼痛持續了兩週,心想不妙,耳溝及耳骨背痛並不常見,怎麼會一側睡就會痛,而且持續不消!
耳朵是神經系統的門戶
前兩日就醫時,醫師有提到耳朵是神經系統的門戶,其中包括迷走神經,這可是身體中最重要的神經之一,會處理心臟、肺臟及消化道訊息傳遞給大腦,也能影響參與感覺、認知、情緒處理等活動,如果迷走神經失調,大腦會關閉掉迷走神經,也就是說,掌理放鬆、休息的副交感神經的作用不大,掌管活力的交感神經又易常興奮,身體想休息又無法足夠休息,長期以往,就會出現慢性疼痛。
醫師並沒有明說「耳溝痛及耳骨背痛就是迷走神經失調所造成」,當然醫師在沒有檢查之實證之下,也不會直接斷定,但從他解釋耳朵是神經系統的門戶那一刻開始,眼睛就亮起來了,原來耳朵不只是聽覺系統,還與神經系統相關,趕緊追問:「所以我的耳溝痛、耳背痛與自律神經失調有關?而且是耳朵的迷走神經?」
圖片取自:(示意圖123rf)
小小耳朵有許多穴位
為什麼會這樣問醫師?因為過去對耳朵的認識,除了聽力、維持平衡以外,還有中醫的耳穴養生保健觀念,甚至上了一段時間的耳穴課程,瞭解耳朵是全息理論的反射區域,小小的耳朵有許多穴位,可以反應出全身健康狀況,耳垂、耳輪、耳廓、耳溝、耳背都能找到健康問題,當然每天揉捏耳朵或貼壓耳朵穴位,也有調整體質,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身體不適的效果,但是並不瞭解耳朵與自律神經有關,特別是迷走神經。
不過醫師還是針對這個問題提出緩解耳朵疼痛策略,「耳溝及耳背附近的肌肉很僵硬、緊繃,最近壓力應該不小,代表副交感神經作用降低,每天早、中、晚多按壓、揉捏,按個幾天肌肉柔軟後,痛感應該會消不少!也會開立醫療級保健食品減壓及代謝不良物質。」
抓緊最後的看診時間,再提出疑問:「中醫的耳穴療法,可以改善迷走神經的失調?」醫師說:「中醫古書有記載耳朵穴位,但耳穴的治療療法是法國法國醫師保羅·諾吉爾(Paul Nogier)發明,我學的是法國教授教的耳科療法。」
耳穴分佈就像子宮裡倒置胎兒
此時才理解當時學習耳穴療法時,老師有提到「耳穴有很多穴位,不容易記,但穴位分佈就像子宮裡倒置的胎兒,所以頭部、五官穴位在耳垂,骨盆腔附近穴位在耳朵中段部位的三角窩內,理解後就能快速找到對應疾病的穴位」,原來這個胎兒觀念來自法國耳穴療法,融合中國穴位、針刺、按摩,及西方解剖學、胚胎學及神經生理學發展而來的療法。
這是重要的保養訊號,於是認真用雙手按壓、揉捏左右耳朵,特別加強耳溝、耳後骨部位,三天後,緊繃、疼痛感減緩,七天後耳朵肌肉柔軟不少,整個身心跟著放鬆。
常按耳朵有助改善自律神經失調
終於體會耳朵與神經系統的關聯性,壓力一旦上升,耳朵部位的神經會跟著緊繃,只是我們常感受到是肌肉緊繃、僵硬,忽略耳朵部位所承受的壓力,此時不妨捏揉耳朵、按壓穴位或貼上磁珠(王不留行籽),是可以改善自律神經失調症。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