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吳娟瑜 

社團的媽媽在疫情趨緩後,大家終於可以相聚聊天,七嘴八舌之際,只見惠紋一語不發坐在角落。

班長智玲發現惠紋的落寞,靠過去關心,惠紋說出了心中疑慮,她說:「看到女兒的穿著打扮很中性,交的朋友又很黏,我問她們是什麼關係,她嫌我煩,所以……」

「所以,妳擔心女兒是同性戀?」智玲乾脆幫惠紋說出「同性戀」三個字。

確實,在不少父母的觀念裡,異性戀才是正常的伴侶關係,看到社會上越來越多名人、藝人的出櫃,還有社會新聞同性爭風吃醋的報導,心中不免擔心──自己的孩子會不會也是同性戀?

從外表言談、穿著打扮還是相處的對象,不見得能確定他們的性取向,除非孩子主動向父母出櫃。

惠紋的反應是為人父母的正常反應,因為不懂如何面對「同性戀」應有的態度,搞得憂心忡忡,幸好智玲班長邀她來和我聊聊。

孩子也有掙扎

惠紋提到女兒從小不肯穿裙子,總是愛穿褲裝,和來往的國中女同學勾肩搭背,有時還聽她們互相喊著「老公」「老婆」,惠紋斥責女兒也沒用。

「啊呀!妳不懂啦!」女兒越是一派瀟灑頂嘴,惠紋更加緊張,搞到後來,人都快得憂鬱症了。

我慢慢跟惠紋分享,同性戀並不是病症,也不是中邪,更不是父母故意造成的遺憾,截自目前為止,醫學界還未能有確切的證據顯示孩子選擇同性伴侶的真正原因。

基因、父母教養態度、社會環境或同性追求都可能促發孩子走向同性戀,但從「自我懷疑」到「正式出櫃」,孩子通常歷經了掙扎、矛盾和自我懷疑的過程,有的在年齡增長後,才清楚自己其實是異性戀。

「孩子真的敢於向爸媽出櫃,通常有兩個條件?一,是他真的確定明白自己的性取向;二,是他信任爸媽不會反對和責怪時。」

當我說到這裡,惠紋氣急敗壞地說:「我老公早就下馬威,如果女兒真是同性戀,一定把她轟出去。」

「妳呢?妳是媽媽,妳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啊!」

這麼一問,惠紋的眼眶泛出淚水,她說:「我愛女兒,當然百分之百接納她。」

自豪 黨 彩虹 節日 驕傲 權利 事件 遊行 一對 旗 快樂 豐富多彩 平等 生活方式 人 女 戶外 幸福 女人 多樣 成人 新 肖像 街頭 遊行 符號 年輕 微笑 愛 方向 快樂 揮手 自由 人群 概念 城市 慶祝 慶典 人
圖片取自:(示意圖123rf)

準備中的媽媽

既然惠紋正在練習接納女兒的性取向,她還需要多接觸這方面的資訊,以開放的心態和正面的語詞,讓女兒感到有充足的安全感,自然會開口。

「妳心理準備好了嗎?」我問惠紋,一旁的智玲班長卻更早開口:「我準備好了。」,這麼一說,惹得惠紋笑開了臉,並且說:「準備中。」

「對!妳準備好,孩子就會準備好。有可能是,有可能不是,也有可能她還搞不清楚。」

我還建議惠紋用三種問句做為開場白。

第一句:想不想跟媽媽聊一聊?

第二句:媽媽想了解妳對同性戀的想法。

第三句:寶貝女兒,不管妳做什麼選擇,媽媽都愛妳。

提供了孩子溫馨對話的「時間」、「地點」、「氣氛」,孩子自然坦白告知;也由於爸媽心理準備好,沒有黯然神傷或驚慌失措,孩子就不會後悔坦露心事。

總之,同性戀者不是生病,也不是犯錯,我們為人父母需要與孩子共同成長,陪伴他們在人生旅程中,更能自我了解、自我接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