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王清厚

清明掃墓將至,有些人怕清明節當天公路大塞車,會提前一星期,或半個月前,回鄉掃墓。清明掃墓,是吾人傳統的優良習俗,其始於西周時代,至唐朝普遍成俗,並定為寒食節,為民間重大習俗,並為清明節。

清明時節雨紛紛,但最焦慮的是當天滂沱大雨,或節前幾天下過幾場雨後,走在墓的草叢裡尋尋覓覓祖先墳墓,繞了又繞,步步掉入泥淖裡,真是寸步難行。筆者祖墳有六門,過往每年一大早,與家兄出門,心中唸唸有詞「阿祖,阿公、阿嬤保庇阿孫能快快找著您們的墓碑,阿孫來向恁"培墓掛紙“」。

一年來墓地一次,遍地早已野草叢生觸及胸高,無徑道可走,可謂「披荊斬棘」。整個公墓面積近十公頃,放眼四望,墳塚掩沒在叢草堆裡;尤其是有些祖先的墓碑祗以幾塊紅磚砌疊圍成;縱使走過、踏過,也不易發現,筆者的祖墳即是如此。

未命名-8
圖片取自:(FB 消防署

隨著時代進步, 三十多年前,政府開始禁葬,並限期遷葬,我家幾門祖先骨灰,也就逐年安奉於宮廟納骨塔,終於免除每年掃墓之苦。

各縣市遷葬後的墓地,漸漸轉成公園綠地,綠化美化後的休憇園區,往生者不再與活人爭地,並增添代代子孫休閒活動的好地方;頗獲佳評,老長輩們也能認同。

近幾年來,國內外更推廣愛地球、護環保,讓生態環境能永續發展的「環保自然葬」實屬了得。將遺骸火化經特殊研磨處理後,放在政府設置的地區埋藏。如各地設置的「生命自然園區」,有樹葬、花葬等方式,且不設墳塚,不立碑位,維護生態環境,並減少繁文縟節的金錢浪費。

人有生、老、病、死;物有成、住、壞、空。人死後塵歸塵,土歸土,化作春泥不也更護花嗎?吾人慎終追遠也要與時俱進!期待政府、媒體廣為宣導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