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林敬宣

由劉文正烏龍案,我們可以了解在傳播媒體如此高速發展的時代,人們高度仰賴透過媒體獲取資訊。在此情況下,不僅閱聽人需要擁有良好的媒體識讀能力,媒體本身也應該用嚴謹的職業素養來為其受眾把關。然而如同劉文正這樣一位對台灣樂壇影響甚鉅的前輩,許多兩千年後出生的Z世代卻從未耳聞,不禁讓人思考大眾媒體是否失去了其應有的教育影響力。

究竟為什麼這些在過去對台灣有重大貢獻之人,只有在其逝世之時,媒體才會爭相大肆地報導與「緬懷」?難道大眾媒體的功能,只在於針對這些公眾人物的婚喪喜慶、腥羶猛料進行報導嗎?筆者認為,大眾媒體不僅止於提供娛樂化內容、傳輸意識形態、行使監督政府之第四權等功能,更重要的是擔負起對於普羅大眾之教育責任。

ADDY5302
圖片取自:(FB 應曉薇

而媒體透過怎麼樣的方式才能擁有這樣的教育影響力呢?以筆者的觀點,由報導那些過去對台灣各領域具有重大貢獻的人物著手會是最可行的方式。首先,人物報導通常具有一定的故事性,各年齡層及不同教育程度的受眾都能輕易理解其內容;其二,人物傳奇與典範的報導內容不至於過度具專業性,卻能使閱聽人對於台灣過去各領域的發展,以及這些前輩所帶出的影響更加了解,人們也能思考此時此刻的自己又能如何為台灣有所貢獻,可見其強大的啟發性;再者,閱聽人能在這些傳奇人物「在世」之時就對其有所認識,使對該人物或領域具高度興趣的人有機會面對面進行深度訪談,如此也能將教育影響力最大化。而目前這類型的報導中,聯合報〈歷史上的今天〉網路專欄的形式便是一個能夠借鑑的例子。

若是這樣富有教育意義的內容可以更頻繁的定期出現在各大主流媒體的報導當中,或可視大眾媒體盡了啟迪民智的教育責任。而閱聽人應不理所當然的認為自己只是被動接受經媒體選擇過的資訊的一方,而是拾起自己作為受眾的選擇權,透過觀看次數、收視率等指標,甚至相關的投書評論,促進媒體提供富有教育意義的資訊,而使媒體與閱聽人的素養都能一齊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