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Dr. Phoebe 

通常在討論在美新移民的時候,總會問第幾代來宣稱。比如第一代菜鳥新移民FOB(Fresh Off The Boat),泛指著長大成年之後來美定居,腔調重一點、性格剛毅些,也格外注重功課,有種無論如何都要在這片新土地上證明自己的氣勢與決心。在美第二代(或第三四代)則指著在這裡出生,統稱ABC或ABT,在美國土生土長,思想作風都相對美式。對這些香蕉人來說,雖說黃皮膚黑頭髮,很多時候一句中文都不會說,有可能小時候跟爸媽回台探親過,覺得那裏就是珍奶好喝食物便宜夜市好逛水果好吃的度假地點。

但是對另一部分的人來說,他們在青少年之前來美定居,在台灣人眼裡洋聲洋調跟個ABC沒兩樣,但在美國卻又和土生土長的ABC格格不入,他們被定義為1.5 Generation,亦指非老僑亦非新僑的1.5代新移民。

1.5代新移民說著流利英文,熟稔美國的文化,混雜在ABC中間,如果不刻意問起他們的家世背景,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他們並非土生土長的美國人。或許因為我自身13歲來美,一直到現在都偶爾必須面對格格不入、裡外不是人的局外人感受,因此在我看來,1.5代新移民雖說可能接近華人眼中的成功族群,同時卻也是格外孤單辛苦的一群人。

會說他們接近華人眼中的成功典範,因為他們父母要不是新移民,不然就人在台灣。他們被唯有讀書高的思維包圍,父母如何努力衝破舒適圈來美生存,通常以同等近乎完美的高標準來要求1.5代新移民孩子在學業上努力和同濟競爭。也因此,我承認身邊的亞裔專業人士圈子當中,有不少都是1.5 Gen,之所以學業成績出色,一大部分也是被父母要求而來。

另一方面,他們也是辛苦的。他們不像土生土長的二三代ABC擁有與生俱來的美式頭腦跟父母大吵,反過來他們見證父母在美艱辛的打拼,為了在實現美國夢所做出的犧牲和奮鬥,於是他們更多時候當起父母的翻譯或秘書,幫父母打理帳單,帶父母去看病當翻譯,替父母打電話給保險公司要求理賠或更改帳單。他們的人生不全屬於自己,更多時後也充當父母的照顧者和保護者。但是另一方面,他們也暗自裡對父母的行徑感到丟臉和羞愧,父母去家長會時總搭不上腔插不上話,也因此錯過許多美式教育的樂趣。H是名在七歲來美的1.5 代新移民,身為教育碩士的她告訴我,她從來不被允許到同學家過夜sleepover,因為台灣沒這樣的文化。而她的媽媽連英文講不好,更別提要跟其他媽媽聊天打屁培養感情來找playdates。

而另一個辛苦的面向,則是1.5代新移民骨子裡的中西合併,有時候也讓他們格外受挫。許多人在看待中西合併雙文化孩子時,總認為應該是光采舒適的,比如擁有美式文化的開明配上中式文化的貼心,如此完美的結合,讓孩子成為在面對各種文化時都游刃有餘的文化變色龍。

但是就像好萊塢的電影結尾永遠是男女主角的深情一吻,真實人生的愛情卻往往是四分五裂,就算成功也充斥著柴米油鹽醬醋茶的辛苦面相。我更常見到的1.5 Gen,反而是在兩個文化都格格不入之餘,還成了一個不中不西的綜合體。

ADDY4039

G是位我所敬重的長輩。他在小學五年級時從台來美,家庭經濟狀況頗為辛苦,G的父母崇尚美國訓練小孩自立自強的文化,在成長過程中沒給予他太多幫助或鼓勵。G學貸房貸通通自行打點,也白手起家成功實現美國夢成為專業人士。沒料到的是,G的父母卻在他成功後,又轉為中式文化開始向G要錢,要求G犧牲自我來陪伴照顧,若沒做到則對G指責謾罵不孝。在這樣環境長大的G,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不善於陪伴或表達關切,學貸房貸也覺得應該讓孩子負擔,好教導孩子金錢的重要性。G在退休後常常心情不好,原本以為孩子會願意放下一切來常常關切替他解憂,才發現孩子與他的關係比想像中更加疏離。面對這樣的疏離,他的做法不是和ABC兒子溝通,而是複製上一代的情緒勒索方式,用冷嘲熱諷的方式來指責孩子不孝不關心不願意陪伴。

J是另一名的長輩,在年幼時跟著父母來美。或許因為見證中國經濟尚未起飛的時期,J對金錢極度沒安全感。她努力和先生在美國扎根生存,從租房子一路拚到旗下擁有五棟房子的經濟狀態。只不過即便J有能力,卻不願意負擔孩子學費,認為孩子自己賺學費是美國文化的精隨。J也同時是名虎媽,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要求萬分高,又打又罵樣樣都來,無論是學業還是運動,都只准贏不許輸。雖說孩子們都成功成為亞裔人士的成功樣板,走了穩定的職業,卻沒一個願意和媽媽聊心裡話,親子間熱吵冷戰不斷,不只一個孩子長期受憂鬱症困擾,更因為覺得童年遭受嚴重創傷而尋求諮商師的協助。

坦白說,G和J的做法都偏離亞洲社會的精隨,大部分的台灣父母都是花老本砸重金的栽培兒女之後才談孝順。許多更在孩子長大之後成為免費保母,成為孩子衝刺事業的後援。這樣用盡全心讓孩子感到被愛的付出之餘,孩子也才願意甘心樂意湧泉以報,把照顧父母視為照顧自己的責任。但是G和J也同時偏離美國社會的文化,美國教育的確教導孩子自行為人生負責,連背學貸也是。但是在那之前,從小美國小孩就被父母注入滿滿的正能量與自信心,那種無論你做啥夢想幹嘛爸媽都永遠支持永遠愛你的論調,父母更不會強逼孩子走哪條路。同時,美國講究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界線和尊重。美國父母認為人人都該把自己的事顧好。父母心情低落會自行去找諮商師,不會認為該是孩子承受的事,更不會以罵小孩或讓孩子感到內疚的方式來企圖讓孩子多打電話回家。

H告訴我,她覺得身為1.5代新移民常常夾在兩種文化的中間。亞洲文化以父母為上,面對父母,她被要求給予亞洲式無條件的孝順與服從,但是美國文化則是孩子至上,面對兒女,她又不得不給予美國式的選擇和開放。她告訴我這樣的養兒育女方式是相對辛苦的,畢竟雖說台灣要求孝順父母,卻往往也有全家族的力量一起幫忙養小孩。而美國家長則不會給予兒女太多要求和束縛,往往覺得各自管好自身家庭,逢年過節吃飯慶祝就好了。她說道,「我給予孩子尊重,給予父母孝順,卻長期覺得被夾在兩代需求間,又有誰注意到我的需求呢?」

比起新移民或是ABC,1.5 代新移民在美國是相對隱形的一群。他們不停的努力迎合兩個文化對他們的期待,一方面割捨不下屬於亞洲文化對父母的體貼孝順,卻也放不下美國崇尚的獨立自我概念。遊走於雙文化之間的他們看似擁有極大優勢,但是就某些角度來說,他們卻也永遠必須在兩種文化中掙扎拔河,企圖在其中摸索出自己的道路。這是身為1.5代新移民一輩子的辛苦,也是永遠修不完的學分。

你也有認識1.5代新移民嗎?留言來告訴我吧!

延伸閱讀:  搞定美國幼稚園加州黑暗面洛杉磯搬家記美國房仲兩三事美國房價一飛衝天洛杉磯搶房記那些在美國落地生根的人如何讓別人迅速喜歡上你人情味兩三事說話爭取的藝術美國人的美國時間菜鳥新移民vs.歸國留學生留學的預備,虎媽的戰果虎媽放手的勇氣對抗童年逆境傷害學會說不的界線教學101

Dr. Phoebe的臉書更多Dr. Phoebe的文章關注Dr. Phoebe的哀居

更多美國旅行資訊請看<在地人玩美西>,更多美國文化分析請看<美國女子學>和<美國人的真正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