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Dr. Phoebe

「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耶穌)

第一次見到N,是我中學時期剛來美,英文說得不好、打扮老土、聽不太懂同學間笑話的尷尬時期。我被人當面嘲笑過襪子穿反,也被人在背地裡嘲笑講話腔調。支撐我走過來除了家人和上帝之外,另一部分就是那些願意接納我的同學,而N就是這樣善良的朋友。

N在中學時期就是班上數一數二的資優生,對人永遠謙和有禮,不耍心眼也不搞小圈圈。低調藏拙的她,後連念了長春藤大學,之後又攻讀醫學院。幾年後在教會認識同為醫科學霸的先生G。G和N相當匹配,在醫學院拿書卷獎不說,更拉得一手好琴還頻頻拿獎。G是個擅長關懷他人的醫者。不炫耀不張狂,你可以說這是完美的人生勝利組寫照,學業工作愛情三得意。

只不過幸福日子沒過多久,G不幸罹癌。由於癌細胞攻擊猛烈,他最終回到上帝的懷抱,留下眾人的遺憾及淚水,以及新婚不久的N。

沒人喜歡面對悲傷,大部分的我們甚至懼怕面對悲傷,更常選擇壓抑或逃避傷痛。美國是個要求你必須時時刻刻正能量大爆棚的國家,大家對於他人的悲傷情緒通常感到尷尬。對華人來說,則因面子問題,覺得悲傷令人感到丟臉,往往壓抑下來,覺得只要不講,這些悲傷的情緒就會隨著時間慢慢過去。

根據美國知名律師作家Susan Cain最新著作《Bittersweet》中所描述,我們面對悲傷甚至是死亡時,很多時候被要求必須默默哀悼,或是至少「確保不打擾到其他人歡樂的情緒…那些成功隱藏悲哀的人還會得到讚賞,因為他們成功的讓別人完全猜不到經歷甚麼。」事實上,這個世界悲傷的事情無所不在。悲傷的背後不但是許多藝術創作的契機,更讓這個世界充滿美麗和喜悅,形成苦中帶甜,酸甜交叉的Bittersweet複雜滋味。以音樂為例,60%的流行樂曲都以悲傷的小調創作,而貝多芬所創作的月光奏鳴曲,也因著他悲傷靜謐的曲調,令聽者感到療癒和被安慰。

Susan Cain在撰寫這本書時,特別訪問《Inside Out腦筋急轉彎》的製作人Pete Doctor。Doctor表示原本最先的設定是把有點搞笑的恐懼放成主角。他從沒想過讓憂憂當主角,總覺得沒人會想看,畢竟Doctor成長於密尼蘇達州,當眾落淚自小是被教導是件丟臉的事。但是他怎麼寫這個故事都不太對,因為恐懼無法教會樂樂任何事。Doctor開始萌生放棄的念頭,他想他之前創作的賣座電影《Up》和《Monster, Inc. 》或許純屬僥倖。他開始悲觀地想著,可能會因為這部電影的失敗被革職,被迫搬離他所摯愛的Pixar團隊。悲傷憂鬱的情緒淹沒他的同時,卻也讓他體會到原來他如此珍惜他的工作團隊。

ADDY3526

這時Doctor才發現,我們與生俱來的情緒幫助拉近彼此的關係,而其中的箇中翹楚就是悲傷的情緒。他找來柏克萊心理學教授Keltner,探討讓憂憂當主角的合理性。Keltner告訴Doctor,恐懼讓我們感到安全,憤怒讓我們不被吃虧,卻只有悲傷給予我們同理心。最後的結果大家都曉得,以悲傷的憂憂作為主角的《腦筋急轉彎》一舉拿下奧斯卡最佳動畫片,成為Pixar歷年來最賣座的電影。

作者Susan Cain寫道,根據哥大精神科教授George Bonanno指出,面對悲傷,我們該聚焦的不是放下或遺忘(英文中常聽到的move on或let it go),而是自身的韌性和堅強。Bonanno表示,面對親人離世的痛楚看似慘烈,卻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技能,我們往往以為療傷是段長遠的旅程,更多時候卻是酸甜苦辣互相交織的情緒。你可能會在親人離世沒幾天因為一件好笑的事笑出聲來,卻可能在離世幾十年後無意間勾起一段記憶而痛哭失聲。雖說悲傷是主導的情緒,但是在這底下也有喜悅、憤怒、甚至丟臉夾雜其中。最終,悲傷的情緒也會隨著時間過去而逐漸淡化。

TED Talk講者Nora McInerny分享在丈夫因腦癌離世後,其他人最常告訴她要move on放下。Nora後來再婚,和新任丈夫及四個小孩共組新的家庭。但是Nora說道,她從來沒從前夫身上move on,前夫影響著現在被現任丈夫深愛的自己,也存在她孩子的血液中。她或許沒放下,卻選擇往前走move forward。她真實的分享,「我們必須記得,不是所有瘡疤都能完全癒合,而悲傷是一個複雜的情緒,你會難過,卻也會開心,你會哀悼,卻也會在同周或同年之中給予愛。那些處於哀悼中的人會重新開懷大笑,他們會move forward,但是他們卻永遠不會淡忘或move on所發生的一切。」

面對人生,我們總覺得好人就該有好報,或是只要相信上帝、努力不懈、奇蹟就會發生,困難就得以克服,就能迎來好萊塢式的圓滿結局。雖說對少部分的人來說或許如此,但是更多時後卻是比電影還要悲催難過的劇情無時無刻的在上演。我們常在此時懷疑上帝的存在,覺得上帝忽視我們的吶喊。但是就某些角度來說,上帝比我們想的都更加接近。那些在當下走不出來的悲傷痛苦,很多時候反而成為我們成長淬鍊的契機,打開我們生命中美麗的、成熟的、事故的新篇章。

許多人或許認為G的故事是悲劇收尾,但是在我看來卻是不然。在G過世幾年後,N分享這段話,「許多人只想記得在你生病前意氣風發的你,那個當初讓我愛上的你。當癌症降臨,它奪走你的意氣風發,你的行動力和記憶力,以及你那不可限量的前途和夢想。可是在你面臨人生最終回時,你依然選擇把別人放在自己之前,離開時不帶一絲憤怒或苦毒。是在這時候,我看到最真實的你,那個毫無保留去愛別人的你,這樣的你讓我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給了現在的我這份勇敢,繼續堅強的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