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法蘭瓷編譯

“請”、“謝謝”、“對不起”,這是多數父母會在孩子年幼時即教育的基本禮貌。然而,教孩子體諒他人的好處遠遠超出了禮貌,因為研究表明培養幼兒善良態度對他們的發展至關重要,這也就是為什麼一定要培養孩子養成禮貌的習慣。

父母應該從小就培養孩子學習為他人著想,而知道什麼時候該說“請”和“謝謝”就是一個重要的起步。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系研究人員於2012年發表的一項研究調查了幼兒表現出“利社會行為” (亦對他人表現出善意和慷慨)時對孩子自己的影響。研究發現,幼兒在兩歲之前“款待他人時比自己接受款待時更快樂”。該研究還表明,幼兒在付出真實的代價(例如放棄自己的資源)比付出不用錢的代價所獲得的快樂更多。該研究的作者之一Lara Aknin表示「在理想情況下,照顧者可以搭建一些機會,讓孩子們以有意義和直接的方式給予幫助,並讓孩子們覺得是他們自己選擇了要去幫助人。」孩子們從慷慨給予或相互支持中所感受到的積極情緒可能會讓他們願意在未來再次做出相同的善意行動。

ADDY1438

圖片取自:(示意圖123rf)

另有一項2021年發表的研究表明,幼兒的友善性格養成實際上可能與他們在學校的表現有關。這項研究由美國史丹佛大學和英國利茲大學的學者們與英國Bradford教學醫院NHS基金會共同合作,針對英國Bradford貧困社區裡共1,000多名兒童在7歲之前的四個不同階段進行監測。研究結果表明,利社會行為可能是資源和教育機會有限的兒童在面對學業成就時的保護因素。這項研究的合著者Emma Armstrong-Carter表示,鼓勵幼兒利社會行為的一種方法是讓他們參與簡單的家庭任務,例如協助烹飪、清潔、照顧寵物或幫助年幼的兄弟姐妹完成家庭作業等,但每個家庭適合的方式不同,必須具體取決於孩子的年齡和家庭社會及經濟資源等因素。

Emma補充說「幫助孩子更多理解幫助他人的各種方式也很重要,例如,有時幫助他人並不意味著可以獲得大多數人的認可。」像是不願與他人同流合污地欺負同學、陪伴弱勢的同學、支持老師以及反對八卦等,這些都是利社會行為,但不見得會獲得多數人的支持與認同。鼓勵孩子在本質上或內心積極變得善良才是關鍵,也就是培養所謂的「同理心」,而不是用獎懲等方式來誘逼孩子做出善良的行為,如此才能奠定孩子一生利社會行為的基礎。

Reference

Why manners matter: Top tips for raising kind kids

新視野平台AD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