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吳娟瑜

根據內政部統計,2019年男性平均壽命77.19歲,女性平均84.23歲,其中以女性而言,若懂得養生,加上遺傳基因好,活得久久已不是傳奇。

悄悄地,婆媳之間的心思和關係也正在演變了。

媳婦第一變:不想生

5000年華人倫理道德裡,兒子娶媳婦有著傳宗接代的責任,媳婦成了養兒育女的角色,但世代接替中,媳婦的角色不再侷限於家中,生不生小孩也由不得婆家決定了。

有一回,課室裡一位女性學員談起婚前和未來婆婆「溝通」的經過,她告訴未來婆婆,有三點協議如下:

一、不生小孩

二、沒空洗碗筷,將負責買洗碗機。

三、工作需要經常出差外宿。

未來的婆婆世面見得多,不是省油的燈,她立馬妙言妙語回覆:

一、不生更好,我樂得輕鬆

二、洗碗機洗得更乾淨

三、妳做妳的事,沒人在管

婆媳to be的兩人「高」來「高」去,聽得我一愣一愣地,因為不是每個婆婆如此開明,我也好奇她老公,人呢?

女性學員說:「老公就坐在我們旁邊,一句話也不敢吭,誰叫他那麼愛我。結婚後,我的婆婆真的放我自由,誰叫她那麼疼兒子。」

這個家庭真是絕配,讓我大開眼界。事實上,包山包海的媳婦越來越少,因為核心家庭增多,依附在大家庭裡的情形減少,媳婦被賦予的責任也逐漸變少。

媳婦生命裡出現第一個變化是「生產自主權」,正如上述例子,有越來越多年輕女性,渴望發展個人生涯、追求人生夢想,因而婚前已跟未婚夫講明──不生小孩,有些年輕男性深愛未婚妻,尊重選擇,達到共識;也有的自知經濟條件不佳,甚至害怕娃娃吵鬧,也樂得當頂客族。

JMOY2492

 媳婦第二變:不想照顧公婆?

 從婚前講明不想和公婆同住,到婚後講明「我照顧娘家爸媽,你照顧自家爸媽」,至今也成了社會趨勢。

日本產經新聞曾報導婆媳居住的理想距離,對媳婦而言約70公里(台北到新竹),這是趣味調查,因為有的可以接受住在附近,但也有希望在一千公里外。

遠離婆家的約束是媳婦正在演變中的心思,這種社會新趨勢沒有誰對誰錯,兒女生得少的世代,女兒自然不忍娘家爸媽乏人關照,回去照顧也是天經地義的事;講句現實一點的話,民法規定,媳婦、女婿有扶養公婆和岳父母的法律責任,就算另一半過世,仍要繼續照顧;但是,像媳婦不能繼承夫家財產,女婿也不能繼承娘家遺產。做得多的媳婦要怎麼想呢?

現代媳婦當然不至於斤斤計較而棄公婆於不顧,但是老公若像大老爺,擺明讓老婆勞碌奔波於三個家庭(娘家、婆家、自己家)團團轉,媳婦又那有體力、心力來堪受?

莫怪有些現代媳婦另有想法了。

媳婦內心有恐懼

說起來是媳婦潛意識裡的恐懼,如果傳統對媳婦角色仍有過高的期待,如果婆婆拜醫學、養生之賜仍生龍活虎,如果婆婆還能活上3、40年,這麼長時間的陪伴和照顧,責任要落在誰身上啊?

有位年輕學員提到:「看到媽媽照顧臥病在床的阿嬤八年了,自己病痛一堆,卻還需來去奔波,我爸爸只會開車接送,其他事都不管。」

「那,妳呢?妳不是也有婆婆嗎?」

她臉色一怔,瞬間說出心中話:「吳老師,我跟婆婆沒有很好,我做不到像媽媽那樣。」

原來,有些媳婦不想跟婆婆好,是害怕將來要陪伴到終老,這種矛盾的心聲應該要怎麼想呢?我陷入深思久久,不得其解也。